今日观点!上海200万女性不结婚的真相:不是不想嫁!而是这三件事太难嫁
2025-10-14 17:18:29 来源:小小包工头阿汾
1
听新闻


【资料图】

前几天跟几个上海老同学聚餐,聊起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最热闹的不是大爷大妈,反倒是帮子女挂资料的叔叔阿姨。有个在婚介所工作的姐们告诉我,现在上海适婚女性里,每4个就有1个是所谓的"剩女",总数得有200万人。这个数把我惊着了——相当于整个厦门市的常住人口啊!

这些上海姑娘可跟传统意义上的"嫁不出去"不一样。我认识好几个陆家嘴上班的姐妹,清一色名牌大学海归,年薪50万起步,静安寺附近租着月租过万的公寓。用她们的话说:"结婚?那得先算算性价比。"这话听着扎心,但确实是实情。现在外滩边上那些高级餐厅里,周末最常见的就是三五个精致打扮的姑娘朋友圈定位都是"和闺蜜的第N次单身狂欢"。

仔细琢磨这事,发现上海剩女其实分两大门派。一派是"主动单身族",我发小Lisa就是典型。这姑娘32岁就当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养着两只布偶猫,去年刚在前滩买了套江景房。问她为啥不找对象,人家直接甩过来一张Excel表:"你看啊,现在每月美容健身2万,米其林打卡1.5万,要是结婚生孩子,这些预算全得砍掉。"更绝的是她妈的态度:"我闺女自己过得比电视剧还精彩,急啥?"

另一派就比较扎心了,属于"被动剩下"的。朋友介绍的婚恋顾问王姐跟我说,她手上30岁以上的女客户,十个有八个都在重复同样的故事:28岁时拒绝了个年薪40万的程序员,现在35岁了连年薪30万的相亲对象都难找。最经典的是去年有个36岁的女客户,在人民广场相亲角站了三个月,最后哭着说:"现在来搭讪的不是离异带娃的,就是让我辞职回老家的。"

要说为啥会这样,婚恋行业的老江湖们早就看透了。首先就是"地域歧视链"这个死结。我表姐在虹口区当小学老师,前年相亲认识个苏州的IT男,结果她爸当场掀桌子:"嫁到外地?除非我死了!"后来才知道,她家闸北的老房子马上要拆迁,老爷子怕闺女外嫁影响分房。现在上海本地适婚男女比例都快1:3了,但很多姑娘宁可单着也不愿"下嫁",就像南京西路奢侈品店的柜姐说的:"找个连恒隆广场会员卡都没有的,我那些包包给谁看啊?"

第二道坎是"人设冲突"。现在婚恋市场跟找工作似的还要岗位匹配。我邻居阿姨给儿子找对象,明确要求"不能经常出差""最好当老师或公务员"。结果她儿子相了个投行女总监,人家开口就说:"婚后我还是要满世界飞的。"阿姨当场就PASS了:"这哪是找媳妇,这是找了个CEO啊!"更夸张的是有个相亲角大爷,直接在人姑娘资料卡上写"年薪超30万勿扰",说是怕儿媳妇赚钱多让儿子没面子。

最要命的是第三点——这些姑娘骨子里的"雌竞心理"。我健身房的私教Lily就是个典型,32岁自己开了三家瑜伽馆。有次给她介绍个创业公司老板,见面回来直撇嘴:"他公司才B轮融资,我分店都开第三家了。"过两个月又嫌某投行高管"穿衣品味太土"。后来她闺蜜说了大实话:"你这哪是找对象,分明是在找终身竞争对手。"现在上海相亲市场有个潜规则:男方收入最好是女方的1.5倍,多太多显得像包养,少一点又觉得亏了,跟炒股票似的还得计算市盈率。

有社会学教授做过调研,发现上海剩女现象其实是面照妖镜。一方面说明女性地位真提高了——我姑妈那辈人,没工作靠丈夫养是常态;现在姑娘们自己买得起爱马仕,当然不愿意将就。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传统婚恋观的滞后,就像我那个开咖啡馆的姐妹说的:"他们既要我赚钱养家,又要我貌美如花,当我是AI机器人啊?"

说到底,与其说是这些姑娘"被剩下",不如说是她们主动选择了另一种人生。就像我认识的那个37岁的画廊主理人说的:"与其凑合着过,不如精致地单着。"毕竟在这个扫码就能点米其林外卖的时代,婚姻早就不是生存必需品了。只是下次路过人民公园相亲角,看着那些被雨水打湿的征婚简历,还是会忍不住想:到底是谁在挑谁呢?

标签: 相亲 剩女 婚恋 单身 结婚 上海市 不是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