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生本化 特色研学打造“脚尖上的课程”
2021-11-03 14:33:25 来源:长江日报
1
听新闻

为学生营造和谐成长的环境,为教师搭建和谐发展的平台,为家长提供和谐育人的服务,让校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这是青山区红钢城小学的办学愿景。我经常在思考,如何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基础扎实,让每一个学生习惯良好,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长”的育人目标。我以为,从课堂走向课程,从课程走向全面育人,这是课程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

从“课程”走向“课程群”,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在和悦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升级,打造“1+X”红蕴课程群。“1”为国家课程——做“实”。“X”为校本课程——做“适”,分为三类:德弘课程,启智修身;红房子课程,培养家国情怀;至远课程,体艺2+1怡情炼毅。

回归教育之本色

国家课程生本化

老师:“已知校园的长和宽,要计算校园面积怎么算?”

学生:“长乘以宽。”“不对,不对,学校不是长方形的,有一个角被居民楼占掉了,要去掉居民楼的占地面积。”

这是一节讲授计算面积的数学课,如何运用教材上的知识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千变万化的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方向。

国家课程生本化是现在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做到我是教材开发者、创造者,适当优化教材资源,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其次,教师要注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每个学生所需的课程是不同的,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他所需要的课程,做到因材施教。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尽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再次,国家课程生本化的本质是把课程转化为学生需要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围绕学生现实需要和智能基础对学科课程进行变革,以便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要实现国家生本化教育在教学课堂上的有效实施,真正让学生在课堂充满快乐,教师确实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学习他们喜欢的东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他所需要的课程,做到因材施教。

领略教育之醇香

校本课程社团化、跨界化

“前、后、左、右、左”,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舞步,口中念念有词,专心致志地寻找着舞步中的规律。发现规律的同学接受小动物们的考验后,就可以参加森林舞会啦!这是数学游戏《森林舞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规律,培养了探索和逻辑推理能力。

纸魔方课程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与注意力,孩子在折纸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做事的条理性,锻炼了意志力与创造力。绘本之旅课程,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进《落叶跳舞》,师生在大自然观察落叶,感受落叶铺洒地面的美妙。创意剪纸课程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艺术创想社团发散学生的想象力,开发思维创造力;书法课程让孩子们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楚风民乐社团让学生领略民族乐器的悠扬婉转。

精彩社团,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彩。坚持十年的体艺科课程走班制,学校成立的“五大艺术社团、五大体育社团、六大科技社团”,实现我的课程我做主,呈现出“我选择、我喜欢”的样态,让校本课程成为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的核心要素。

品鉴教育之韵味

打造特色研学课程

“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堆积了大量的工业废料,寸草不生,尘土飞扬。”走在如今山清水秀的戴家湖公园,孩子们看着过去的照片,对比着戴家湖公园的前世今生,不禁发出阵阵感叹:“保护环境可真是重要啊!”在研学之旅中,孩子们收获了环保知识,锻炼了体魄,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

“拘泥于教室,束缚于学科”是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两个主要弊端。在中国教育现代化大背景下,增强整合性与实践性,是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行于路上,知行合一。走出去,是成长第一步。学校将研学课程与生态环保、综实、科学、专题校本有机融合,把生态研学课程纳入学生必修课,每学期上半年4月的第二周、下半年11月的第二周为研学活动周,让孩子们去接触和体验真实的场景和环境,培养完整的、能自主学习、有生命的个体。

研学课程融合,育人文底蕴国际素养。我们将研学活动与文化学科、体艺学科相融合形成系统化课程,让学生在研学课程中了解青山红钢城历史人文、工业发展、生态变化,同时走出青山、湖北,走向国际,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国际化视野,养成良好的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激发生命能量,行于路上最美课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发“红房子工业研学课程”,从研学准备到课程学习再到实地体验,引领学生行于路上,感受最美教育。

探访工业环保,做绿色生态的守护者。青山区是武汉市海绵工程的试点区,孩子走访五丰闸湿地公园研学,留下对环境问题的探讨,对城市建设的期待;去倒口湖公园,看环境治理、防汛科技,学习保护环境、关爱自然;探秘石油化工、探究智慧能源背后的奥秘,学习节约能源。

亲近自然,做自然笔记的探索者。孩子们走进青山公园、和平公园、园林科普公园、南干渠公园,看树木赏花海,两位学生的优秀自然笔记获得武汉市一等奖。孩子们走进张之洞博物馆,参观“汉阳造”,知晓武汉工业发展历程,成为小小宣讲员传承历史。红色研学旅行也是我校系列研学课程,寻访中山舰,感受“舰在人在的革命气魄”,踏龟山公园祭奠向警予,缅怀革命烈士。寒假里同学们在家长的指导下,开展“家庭研学”走进园博园长江馆、二七纪念馆、红楼、农讲所等红色研学场所,用眼、用心感受世界灿烂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做新时代红少年。

研中学、学中研、研中思、思中行,言行并举、知行合一,研学活动红小一直在路上。

如果说课堂是一棵树,课程则是整个森林。原来我们只是看到课堂这棵大树,而看不到课程这片森林。从课堂走向课程,既要看到树木,更要看到森林。从课堂走向课程,从课程走向全面育人,达到教育最好的样态。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