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好的教育资源往农村引导,将学生往农村引流
2020-10-16 16:21:05 来源:湖北日报
1
听新闻

崇阳县第三小学教育集团(简称崇阳三小)是崇阳县城有名的小学,位于县城中心。今年9月1日起,该校派本部的39名老师带着995名学生,来到10公里之外的桥头村大白校区上学。

近年来,该县实行集团化办学,即乡镇中心学校与薄弱初小、教学点捆绑在一起集团办学;城区实行强校与弱校联合办学;城区名校与偏远乡镇、城郊地区学校集团办学,形成“强带弱”模式。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

9月25日上午,朗朗读书声在崇阳县白霓镇桥头村的山沟里回荡。

桥头村原属大白乡,大白乡合并到白霓镇前,在村里设有大白中学。今年,崇阳三小将原大白中学和桥头村小学改造成该校的大白校区。

“好多年没有这么热闹了!”一个月以来,村民个个喜气洋洋。

1200万投到村里建小学

“政府投了1200万元改造,校园面积30亩,是主校区的两倍!”大白校区负责人姜志刚介绍,待路面刷黑完工后,校园会更美。

“这里冷清了多年!”桥头村村支书刘志明介绍,大白乡合并到白霓镇后,2007年大白中学撤走,村民纷纷外出务工。2010年,浪口大桥通车打通了进城通道,村民陆续将孩子转到县城上学。今年,这里只有100余名小学生。

该村人文底蕴深厚,是抗倭名将刘景韶的故里,京剧创始人之一米应生也从这里走上舞台。“看到村里两所学校的校园空荡荡的,心里不是滋味。”刘志明说。

今年初,县教育局和崇阳三小的负责人来该村进行多轮考察后决定:将此前的大白中学和桥头小学改造成三小的分校。三小从总部分流1000名左右的学生过来,与当地适龄儿童一起上学。

该校区今年6月动工,8月份,占地30亩的新校园改建完成。

9月1日,十几辆校车驶来,载来了1000余名学生和老师。这里一下热闹起来,许多村民看到在家门口就能读名校,纷纷将孩子从城里转了回来,村里又响起久违的读书声。

把城里的学生动员到农村

建学校容易,把城市里的学生动员到乡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崇阳三小校长汪亚雄煞费苦心,多次上门做家长的思想工作。

汪亚雄介绍,三小位于城中心,占地10来亩,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有66个班4867名学生,校区十分拥挤,每个班都超额。学校决定让六年级整个年级的学生全部转到分校寄宿,四、五年级各转一个班试点。

疫情期间,该校分7个工作组,与家长召开视频会吹风,不料遭到许多人反对。一些家长认为,居住在城区,理应在学校本部学习。会议一度僵持。

“就是阶段性离开,孩子总有一天要独立的!”疫情后,老师上门与家长做工作。

两轮动员,只有16名学生的家长不同意,校长、老师们继续登门。

8月20日至23日,该校将六年级学生和家长分13批接到大白校区参观考察。校园古树参天,环境舒适,有24小时热水,每间教室、宿舍都装了空调。对于身体行动不便的学生,该校还安排了生活老师。看到这些,学生和家长的脸由阴转晴,现场同意了转学方案。

“孩子总要长大的!”学生家长毛琴瑶说,刚开始非常担心,上了近一个月的课后,发现孩子会洗衣服、叠被子了,“为孩子的成长感到高兴,我们也想通了。”

“强带弱”助力教育均衡

“不仅村里的学生回流了,幼儿园一下增加了100多人!”大白校区负责人姜志刚介绍,附近其他村的学生都想转过来,“学位有限,只好婉拒。”校本部来了995名学生,加上该村135名学生,共有1130名学生。“学校马上新建一栋宿舍楼,让更多孩子可以住校。”

陈彦老师说,这里环境好,空气清新,每周住在学校,以校为家,跟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也交流感情。

“就像压跷跷板一样,城里和农村的教育资源,一头重一头轻!”该县教育局副局长庞雄军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有近6万名学生,城镇化速度加快,大量孩子涌入县城,到城区上学的比例上升到今年的68.11%。农村教育逐渐萎缩,而城里的学位非常紧张,大班额问题突出。

为此,该县实行集团化办学,即乡镇中心学校与薄弱初小、教学点捆绑在一起集团办学;城区实行强校与弱校联合办学;城区名校与偏远乡镇、城郊地区学校集团办学,形成“强带弱”模式。

该方案于2009年开始实施,目前已有大集中学建了金塘分校,崇阳三小在多所城郊小学设立分校,崇阳二小在鹿门铺建了分校等。新的办学模式已让日渐萎缩的18所弱势学校渐渐“回血”。

“建大白校区也是一种‘强带弱’的探索,将好的教育资源往农村引导,将学生往农村引流,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咸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汪永富说。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