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不是线下的照搬与复制
2020-09-10 18:22:46 来源:北京晚报
1
听新闻

今年上半年,居家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个性化。许多教师在网上教学时积累了许多经验,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创造了新经验,但同时也暴露出教育工作中的一些短板。在线学习固然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了、空间扩大了,似乎使教师的作用降低了。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自学很难进行,学习质量很难保证,线上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9月份开学,线下教育逐渐恢复,与此同时,我们是否应该通过上半年在线教育教学的实践得到一些启示?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状态迎接新的开始?为此,本刊邀请几位教育工作者为大家提供一些他们对在线教育的思考。

线上教育

不是线下的照搬与复制

特殊时期,在线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战场。随着在线教育的时间线延长,越来越多的教师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在线教育不是简单地把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在线方式已经对学校教育的传统方式提出了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融合应用实验室主任陈玲认为,对学校管理者最大的挑战是在了解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教学任务和要求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在线教育理念、兼顾本校实际的工作规划和相关制度,支持师生在线教学的顺利进行。对教师的最大挑战则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调整。“线上教学不是线下教学的复制和照搬,教师除了需要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外,更重要的是提升线上教学的设计能力,从过去强调‘教’转为线上支持‘学’,从一个直接内容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服务者,要学会甄别、设计甚至开发合适的线上课程资源,要学会设计支持学生自主、协作和探究的各种线上活动,要学会利用各种评价工具对学生开展学习过程追踪,开展学习效果评价和反馈。”

在北京市京源学校校长白宏宽看来,学校作为教学管理单位面对的挑战是能否为教与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近年来,数字技术突飞猛进,使线上教学变得十分便捷,但学校之间在数字化程度和教师掌握数字技术手段上差异巨大,多数学校尚未建立高效便捷、师生熟练掌握的数字化线上平台,对教师的技术培训上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很多学校只能简单应对。”

北京丰台二中校长何石明表示,特殊时期,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教师等多种途径了解外部,获得知识。在学生眼里,教师只是学习的一种外部资源。因此,教师打动学生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知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综合影响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素养,要求教师从“教的专家”成长为“学的专家”,成为学生人生的导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师,成为人生的规划师。而非只是把知识进行简单的复制,从线下搬到线上。

线上教育

固然便利但需认清不足

线上教育固然带来了便利与快捷,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在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习科学实验室副主任崔京菁看来,师生的交互转向虚拟空间,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和绝对权威,作为“数字公民”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广泛,作为线上教学的实施者,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支持者和指导者,如何防止线下教学线上“搬家”,是教师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目前,适合线上学科教学和师生交互的创新型模式尚未成熟。

“同时,线上学习元认知能力有待提升。对于学生线上学习来说,影响学习效果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聚焦学生学业状态变化和发展,增强线上学习自律性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当前学生对自己学习和思考过程的认知和理解不够充分和深入,对自己的各种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监控和调节意识有待增强,对自己的认知水平有待提升。”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初中部负责人孙福明认为,线上教学由于缺少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环境,师生不能同在教室上课,缺少了现场感。师生之间没有眼神、神情、语言、动作等及时交流和互动,有种无力把握的感觉,直播或录播时即使用尽浑身解数,总觉得心中无底。“这种感觉与其说是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其实更本质的问题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放心’,缺少了‘掌控感’,这样感觉的存在和缺失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控制和开放。”

白宏宽也认为,“教师作为教学实施者,面对的挑战最大。首先是数字化技术的挑战,长期面对面教学形成的惯性使多数教师疏于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第二,对全体教师而言,在线方式需要对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设置进行重置。同时,线上教学缺少了面对面与学生交流的情境,失去了浓厚的课堂气氛。因此很多教师找不到讲课的感觉,方法单一,语言枯燥,失去了课堂控制感,对教学效果心里没底,一时找不到网络环境下设置新教学情境的方法,产生焦虑和不安,技术能力的缺失和网络环境的不适应,打击了许多教师的教学自信。”

在线教育

如成常态需要反思重构

经过半年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很多人认为今后在线教育不再是应急策略,将成为常态化,并会对推进教育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如果今后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成为趋势,我们又该如何调整?

对此,崔京菁表示,如果在线方式能够部分解放教师的重复性、低阶性、低效能工作,那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会带来教师智力劳动的解放,教师则需要思考能够面向学生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的学习指导,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型教学方式和业务形态。“同时,我们的教师应该意识到学校教育服务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渠道,海量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服务来源于学校围墙之外。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服务需要由教研组内、校内、区域学科内,逐渐向着跨学科、跨领域、跨层级、跨地域、跨主体、跨环境等多种社会化方式转变,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各级各类资源和数据的共建共享。”

陈玲认为,在线学习走向常态,首先需要进一步优化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优质资源建设,推动各级教育专网和教学平台建设,能够真正适应大规模的应用需求和不同层次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其次,面向未来教育发展,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如何增强教师教育智能,开展相关理论、技术和模式等深层次研究,围绕教师日常工作和教学业务形态,探索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课程服务、智能教学、学习辅导、智慧教研、育人等不同层面上的功能,探索面向未来的教学和教研新模式、新形态。再次,研制教师在线教育质量标准,开发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能胜任智能时代教育任务的合格教师。最后还需要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技术所打造的教育生态系统支持下,积极调动多方社会主体参与,统筹相关资源和力量,广泛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加强多方联动和资源整合,着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周颖给出了具体的建议。“目前各种软硬件无论从专业性、易用性等方面都很难满足中小学校教学要求,因此首先要制定线上教学软硬件标准。其次,长时间的线上教育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厌倦,因此可以适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课件的制定过程中以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再次,目前的线上教育教学多数只是应急策略,很多老师缺少经验,只是让教育教学披上了‘线上’的外衣,因此可以通过和专业人士共同研发,协作开发符合学生特点的软件,强化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最后,要组建具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有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科教师、课程专家、科研院所、相关科技企业等组成多方合作开发团队,开发和整合出更多更优质的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