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再引争议,最优的选择是什么
2020-08-12 13:50:5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1
听新闻

每年高考过后,网络上甚至图书市场上都会出现各种 " 满分作文 ",但据说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仿作。不过,今年却真的流传出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而且据称其本来被打 39 分,由浙江省阅卷组长亲自改为满分。与许多假的满分作文不同,这篇真满分作文流出后,却引起争议。欣赏者认为作者有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批评者则指该文故作高深,语句晦涩,甚至有 " 翻译体 " 语病。

争议甚至惊动了语文统编教材总编温儒敏教授,他在微博上一边认为不应苛责考生,更要尊重阅卷组的权力,一边也说学生不要仿效这篇作文。温儒敏教授强调了阅卷的权威,同时也强调阅卷不能搞公开化,不然考试严肃性就无从谈起。

但是这两日舆论又发现浙江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本身就经常以阅卷组组长的身份进行写作培训,还出了写作辅导书。更重要的是,他公开提出高考作文就是要反对套话作文,即将历史文化名人的名言累积文中,不管题目是什么就套上去,文体混杂,生搬硬套,此种套话作文就不能及格。显然,按照这套标准,目前的满分作文会引发更大的争议。

高考的科目中,语文没有数理化那样让不少人恐惧,也没有英语那样让部分学生头疼。每个人都似乎觉得自己语文 " 不差 ",而作文更是每年高考后媒体最先关注的——有尖锐的评论说,这是因为大部分人只能看懂作文题。抛开传播理论不说,作为几乎是高考中占分最大的一道题,作文到底该考什么、怎么考,或者进一步,语文甚至整个高考应该考什么,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也说明,虽然学生不觉得语文是问题,但是社会已经认为语文教育是问题,写作教育更是问题。

就浙江的这篇作文来说,正反两方的观点都不无道理。但这种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 的情况,本身就值得思考。高考涉及每年几百万考生的前途,公平性、客观性是其必然要求。虽然公平性首先是程序公平,但也要求一定程度上的客观性。一篇在不同阅卷者手中可能获得相差甚大的不同分数的文章,可以作为文学创作尝试的方向,但显然不是一篇适合高考的 " 范文 "。

这并非说学作文就必然要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而是反方向的逻辑:高考的指挥棒应该有利于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到底要教什么?恐怕正如温教授说的,首先还是要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而不是较难(如果不是完全无法)客观化的 " 文笔 "。对于大部分中学生而言,能通顺、清晰的表达,才是最重要的。翻译体不仅不值得仿效,更应该摒弃。

至于 " 思想 "、" 视角 " 等,固然非常重要,但既非语文课可以独自完成,也并非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例如,思想性无疑首先源自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也正是许多人欣赏这篇旁征博引的作文的原因之一,但能否仅通过作文要求来推动阅读呢?还是甚或相反,反而更鼓励不求甚解的阅读,强化猜题的倾向。所以浙江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提出的反套话作文至少现实意义是有的,但是到底什么才是套话作文又是一个问题了。

大家都用就是套话,阅卷反套话,但有条件的学生训练更多一点,不再是引用屈原、陶渊明、苏轼,更可能去学所谓的学术 " 黑话 ",以标榜思维的深邃。笔者一位前同事曾这样指导学生论文写作:要说人家看不懂的话,才是有学术性。姑且不论这在学术写作中是否成立——我认为是不成立的,中学生要学的究竟是让人 " 看得懂 " 还是 " 看不懂 "?答案是显然的。但不少人不这么认为,甚至如温教授所说:这一风气已经蔓延到中学生当中。

高考作文,还是要引导学生写让人看得懂的话,因此不仅阅卷时要注意,在出题时就应该慎思,甚至可以考虑减少大作文分数比重,增加短篇写作。这样也许不利于少数 " 怪才 ",但却是最优的选择。而要鼓励多元和创新,不是靠高考就能解决的,其真正阻碍在别的地方。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