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添新意 春韵味正浓
2022-02-14 09:05:07 来源:中国教育报
1
听新闻

■2022新春走基层

快乐奔跑向未来

本报评论员

春寒料峭,大地始苏,“双减”后的首个寒假步入尾声,孩子们开始返回久违的校园。童年,铺就了人生的底色。拥有快乐无忧、精神富足的童年,就拥有了支撑幸福一生的宝贵财富。当学科类补习班淡出视线,当厚重的书面作业渐被取代,当家长的观念得到改变,什么会成为“双减”后孩子们共同的童年回忆呢?相信,从孩子们刚刚经历的这个寒假中,可窥见一斑。

在他们的童年回忆里,假期的生活变了。滑冰场上、练功房里、钢琴键旁,孩子们依照彼此的个性,选择各自的爱好,快乐奔跑向未来。

在他们的童年回忆里,老师布置的作业变了。学习春耕节气知识、观摩地方非遗特色、定制年货购物清单……教师们精心布置的分层作业,让孩子们的学习从生活中来、到实践中去。

在他们的童年回忆里,和父母的相处变了。不再过多关注分数的得失,更加看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展示,家长们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成长。

告别寒假,迎接新学期,“双减”步履不停。站在新的学期起点上,家校社需要持续加强协同合作,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更宽容的环境、探索更多可能性,共同呵护这些幼苗成长为人格健全、各美其美、造福社会的未来公民。

四川成都·美术教师

重塑自我迎接春天

本报记者鲁磊

28天的假期,“充电”学习的时间就占到了一半以上,这是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美术教师刘颖的寒假生活状态。

初春的川南群山,雾气氤氲。2月10日,是刘颖跟随水彩画家杜拙学习水彩写生的第5天。吃过早饭,她和一起参加研修的教师们快步登上泸州市合江县凤凰山,来到古刹法王寺后的碑林,开始一天的写生训练。

“搜尽奇峰打草稿”,在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于大场景中概括小景,对一个画家的成长至关重要。寒风袭人,大家一边搓手跺脚,一边极尽目力搜寻可以入画的景致。

“你们看,这边怎么样?”杜拙指着一片乱树杂草丛生的小水塘说。“乱糟糟的,怎么能行?”大家对选景充满疑问。

“万物有灵且美,杂乱的风景中也散发着生命力。”杜拙拿起画笔,简单勾出轮廓后,用大排刷铺出灰濛的天空,树丛、石块、水塘次第从笔端跃出。衰草枯杨变得灵动跳跃,浓雾之下的一汪池水,被赋予微妙的节奏感,展现出悠远的意境。

刘颖豁然开朗。今年是她从教的第20个年头,从迷茫、执着到顿悟、蜕变,从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到成长为教学骨干、帮助更多教师成长,刘颖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不断进步。同时,思维的固化也在暗滋潜长。

“只有敢于打破自我,重塑自我,才会不断提升。”刘颖感慨,发现平常事物中的绝美景致,与发现学生的优秀品质、闪光点,不是同一道理吗?绘画时不单纯模仿对象,还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思路和手法,不正是因时、因地、因材施教吗?

“美术创作与育人的规律有相通之处,我们要不停地去琢磨、触摸这个‘道’。”这些年,刘颖和她所在的教师团队,一直在探寻美术教育的规律,不停思考“我们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学生又能从中收获什么”。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社会各界对艺术教育更加重视。“社会期望越高,压力越大。”刘颖说,现在的感觉是“如履薄冰”与“期待欣喜”并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审美情趣、专业技能、教学理念。

这个寒假,刘颖比以往更加忙碌,除了参加研修,此前,她还与同事“共读一本书”,画国画、练书法,相互切磋、提升专业技能,“用学习迎接春天”。

白天示范、练习,晚上讨论、点评,研修生活紧张而充实。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山中一间小屋通明。晚上点评结束后,刘颖和教师们继续调整画面,因为房间灯光亮度不够,他们便举着小台灯和手机补光,不知不觉,已近凌晨。

甘肃兰州·农村娃娃

太平鼓敲响中国年

本报记者尹晓军

阅读红色书籍、打太平鼓、在村广场踢足球、做家务……这是今年寒假,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王官营中心校下辖王官营小学二年级学生陈忠俊每天的特色作业。与以往不同,这个假期里,他既没赶往十多里外的城里上辅导班,也没有太多书面作业。

“之前还有些顾虑,想着孩子书面作业少了,每天会不会抱着手机玩或者看电视,但学校提前把这些考虑到了,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布置了假期作业,孩子的假期生活不仅接地气,还有烟火气,增加了生活乐趣。”陈忠俊的妈妈说。

同样,没有各类辅导班和繁重作业的烦恼,陶家沟小学三年级学生宋红文一头扎进了自己的音乐世界:“我是学校特色非洲鼓、中国鼓兴趣小组的一员,每天下午,我都会把打鼓技巧练一遍,还借阅了有关书籍,通过阅读和观赏,拓展对鼓文化的了解,提升自己的打鼓水平。”

“双减”背景下,如何让农村孩子们过一个快乐充实的寒假?王官营中心校视导员王安红介绍,早在放寒假前,学校就结合前期各校开发的兰州太平鼓、狮子舞、剪纸、传统武术、木片画等25个特色课程,提前谋划、精心设置了丰富多彩的假期作业,特别是针对特色课程推荐了阅读书单,让书香和兴趣爱好浸润年味。

每到过年,兰州城乡都会打太平鼓庆贺佳节。2006年,兰州太平鼓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王官营小学的特色课程之一。如今,该校每周都有一节兰州太平鼓传习课,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走进课堂,还将这些传统艺术改编成适合小学生学习传承的表演形式。

“太平鼓里载着浓浓乡愁,鼓声响起,兰州人的乡土情结就会被唤醒,希望孩子们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王官营中心校校长朱润东说,“我们依托各校的特色课程,分层设置了多样且有趣的寒假作业,引导孩子们在假期里学习更多知识、完善自我心智、提高动手能力,找到快乐、自信和成长的方向。”

安徽阜阳·孩子和父母

在乡野间感受农趣

本报记者方梦宇特约通讯员刘银燕

春节刚过,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期。近日,安徽省阜阳市程集镇王湾小学的家长群掀起了一阵“晒春耕”的热潮。原来,早在寒假伊始,学校就给孩子们布置了这项“春耕作业”。在一年级学生谭馨语的爸爸谭雪晴看来,这份寒假作业他已经等得太久了。

“现在的孩子多待在屋里,哪像我们小时候成天大汗淋漓地跑在田地里。”想起女儿曾问过“五谷是哪五谷、二十四节气是什么”等问题,谭雪晴说,“这份春耕作业简直是‘久旱逢甘霖’一般的存在,基本常识的缺乏急需在山野自然间补充。”

如今,爸爸已成为谭馨语心中的偶像,“下地”也成了她寒假里每天最期待的事情。“爸爸太厉害了,清沟理墒、看苗施肥样样都行!其中有大学问。尊重自然,劳作不易,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感受到春天的蓬勃生命力!”谭馨语在田间劳作后的作文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除了在乡野间获得“农趣”,学做家乡传统美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情爱意,也成了家长和孩子们在寒假里的另一大收获。

“这两个黑豆就是老雁的眼睛,现在用剪刀剪出嘴巴,上下拨一下,看,大雁嘴巴张开了!”对六年级学生谭璐晴的妈妈张敦玉来说,“制作老雁馍”这项寒假作业很有意义,进入青春期的女儿有些沉默寡言,但在女儿跟着自己学切面剂儿、搓揉、“塑雁形”、“剪雁羽”、“压雁尾”时,两人仿佛成了无话不谈的“好闺蜜”。

“老雁馍”是皖西北地区家喻户晓的美食,象征着女儿像雁子暖春返回父母身边、走进父母心里。在妈妈的指导下,谭璐晴手中的面团很快就变成了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大雁小雁”,而妈妈也真切感受到孩子平日羞于表达的感激之情,母女二人配合默契,亲情满满。

“我做了一只小雁放在老雁馍背上,小雁是我,老雁是妈妈,这是我送给妈妈的礼物。”

“闺女知道我喜欢吃带馅的面食,她在老雁馍里放了粉丝、韭菜末和鸡蛋皮,都是我最爱的食材。”

“假期里的德育作业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要成为具有王湾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校长任丽希望,让更多学生懂得父母的不易,体会父母的辛劳。

“重农兴邦,教育先行。当下,颍州的农村学校依托乡村教育资源,带领学生们了解乡村历史,锻炼劳作能力,感受孝亲文化,这是最好的寒假作业,也是教育最本真的意义。”颍州区教育局局长白莽说。

湖南长沙·青年教师

焦虑少了幸福多了

本报记者阳锡叶

“这个寒假,真的变了!”2月12日,是湖南长沙春季开学报到的日子,岳麓区西雅博才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王正辉谈起刚刚结束的“双减”后首个寒假,深有感触。

从这个寒假开始,让她花心思的不再是布置了多少道书面作业题,而是怎样让数学融入生活。

作为学校的数学学科带头人,学校寒假数学作业整体设计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王正辉的头上,为此,她召集学校数学组的骨干教师研讨,冥思苦想,终于有了眉目。

西雅博才小学今年寒假的主题是让孩子们跟爸爸妈妈一起准备年夜饭,这里面可以提出不少数学问题:一顿年夜饭大约需要多少钱?能否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菜单?寒假期间食材物价有什么变化?准备一顿年夜饭的工序能否进行优化,尽可能地节约时间?……这些不都是生活中的数学吗?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分配到各个年级,就这样,寒假作业出炉了。

此外,由于数学游戏是西雅博才小学的特色课程,教师还动员孩子们寒假把在学校玩过的数学游戏带回家,跟家长或者邻家的小伙伴一起玩耍。“这些游戏太让人着迷了!”很多家长惊喜地告诉王正辉。

让她更开心的是,大部分家长的焦虑少了。“以前寒假家长们会不停地追问孩子情况,少了一两分就问怎么又退步啦。今年寒假家长们不那么焦虑了。”她告诉记者,学校第一时间向家长传达了“双减”政策,多数家长表示理解与支持,等级评价实施后,家长和孩子不会因为毫厘之差苦恼不已,这个寒假的幸福值更高了。

不过,仍然有一些家长不放心,以往他们能通过孩子试卷的照片,及时了解孩子的错题情况,现在不行了。遇到个别家长要求公布成绩和试卷,王正辉总是耐心解释:“孩子拿了优,说明答题情况整体是很不错的,有时一不小心会犯些小错误,这是很正常的。您放心,如果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我们一定会主动跟您联系的。”

寒假以来,王正辉的朋友圈几乎被“双减”刷屏。她发现,身边的同事在变,孩子们的作业在变,大部分家长的观念在变,开学前的朋友圈再也看不到家长发孩子们补寒假作业的画面了。

“双减”减负不减质,寒假也给了王正辉反思的时间:“‘双减’之下,我们更需要关注学科的本质,抓住学科真正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中国教育报》2022年02月14日第1版

标签: 寒假添新意 春韵味正浓"> name="descr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