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市实施“幸福成长工程”,让每一名孩子开心快乐地学习
2020-11-01 12:09:38 来源:三明日报
1
听新闻

10月23日下午,福建三明市将乐县白莲中学八年级的全体学生,来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翻地、除草、浇水、摘菜……由课本上学知识到实践体验,这一切变化,都缘于将乐县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幸福成长工程”。

为“幸福”铺路

饭桌上是准备好的炒肉片、豆腐和虾米豆腐汤,孩子们有序地排队打饭……午饭时间,将乐县南口学校,学生们在宽敞的餐厅里吃着热腾腾的饭菜。

随着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日渐增多。成长过程中,他们缺乏亲情的关爱、呵护,导致个性和心理发展容易出现问题。2007年,将乐县决定实施“食宿改善工程”。

针对农村撤点并校后,寄宿生营养不足、生活一时难以自理,以及在校“就餐难、如厕难、洗浴难”等问题,将乐县在福建省率先实施农村中小学寄宿生“食宿改善工程”,投资1000多万元完善农村中小学的食宿条件,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营养餐标准提高到每生每日12.5元,低保户、二女户、独女户等免费就餐。

2012年,将乐县将“食宿改善工程”提升为“幸福成长工程”,并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建立洗衣房、心语室、卫生健康室、多功能活动室、“亲情联系”室和阅览室,添置相关设施设备,为学生舒心生活、快乐学习提供温馨场所。

将乐县各乡镇按照属地原则和“一校一地”要求,为辖区内中小学无偿提供土地,作为学校劳动技能培训基地,让学生在劳动的同时,又能吃上新鲜、无污染的“放心菜”。农业部门对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给予技术指导和必要的物质支持,乡镇农技站站长担任劳动技能培训校外辅导员,具体负责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训和技术指导。目前,全县19所学校共落实基地近50亩。

“幸福成长工程”实施后,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了,学习能力也提升了不少,他们灿烂的笑脸就是对一份份关爱最好的回报。

为“幸福”助力

如何让每一名孩子开心快乐地学习、成长,是“幸福成长工程”的另一重要考量指标。

孩子的幸福成长离不开各种关爱。在实施“幸福成长工程”中,将乐县着力推进校内管理与校外参与相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配合相融合、学校关爱与社会关心相融合,构建幸福成长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将乐县通过实行生活教师和生活辅助员管理机制,在原有后勤人员配备的基础上增配生活教师,生活教师按师生1:20的比例,从品行好、责任心强、家庭负担轻的教师中进行挑选,各寄宿制学校还在当地公开招聘2名生活辅助员,照料寄宿生的日常生活,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将乐县团县委、民政等部门通过实施留守儿童“雏燕”关爱行动,结合“六点半课堂”和送教上门服务,为留守儿童和困难儿童开展功课辅导、亲情陪护等活动,建立“爱心家长制”,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他们心有所依、身心愉悦。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幸福成长工程”已经走过了13个春秋。全县中小学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均衡,再到内涵发展、质量提高的跨越。在孩子们心中,校园不仅是求学的地方,更是幸福、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三明日报将乐记者站 丁丽萍 通讯员 钟鸣)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