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是支持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是补齐语言短板的现实需要,能够有效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文化课学习听不懂、跟不上,厌学,辍学等问题。通过总结“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全国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学好普通话提供借鉴。
10月14日下午,在2020年扶贫日系列论坛“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获奖作品展示展播启动仪式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主播、国务院扶贫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形象大使海霞,给大家分享了她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石榴籽”计划背后的故事》:
石榴籽”计划的中心工作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海霞讲述了2018年六一的时候和凉山彝族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起挥着小国旗唱“国旗国旗真美丽”,和林下东乡族的孩子一起大声诵读《少年中国说》。同时也邀请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到北京来进行语言学习。刚来的时候这些孩子真的非常害羞,低着眼睛、低着头都不敢跟工作人员对视,几天以后他们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挺起了胸膛,而且敢于自信地来自我表达了。
“我记得,那天我们带孩子们到清华大学去参观,有一个小同学就主动找我聊天,他说,海霞老师我觉得北京真大真美,我长大以后要考到北京上大学,回去把我的家乡建得和北京一样的漂亮。然后他还给我看了一幅自己画的画,上面就是他理想当中家乡未来的样子,有高铁站,有飞机场,还有很多的高楼大厦。我想这不仅仅是他的梦想,更是他的志向,有了这样的志向,我相信他和他的小伙伴一定会把家乡建设得非常的美好。”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凉山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彝族群众习惯使用彝语交流,相当一部分彝族青壮年听不懂汉语,全州54万名学前儿童中,有49%不会说普通话,教育已成为凉山脱贫攻坚“短板中的短板”。
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四川省凉山州启动实施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组织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学习普通话,帮助学前儿童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为今后接受义务教育、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目前,“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覆盖了四川省凉山州17个县市3895个幼教点(幼儿园)和乐山市马边县、峨边县、金口河区289个幼教点(幼儿园),30多万名学龄儿童接受了学前学会普通话教育。通过学习,大多学前儿童能用普通话简单交流,有的甚至能主动用普通话对话,主动问好、打招呼,变得大方自信。家长主动送孩子到幼教点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实现了从“被动学”向“主动学”的转变。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教学经验不断积累,教学水平明显提升。
海霞老师,同时也讲述了新疆小伙儿阿布杜拉在江西南昌打工的过程,除了诚信经营,阿布杜拉还学会了普通话。如今,凭借着流利的普通话,他已经在南昌有14家餐厅,不仅自己彻底摆脱了贫困,还带动了更多的人一起致富。
通过讲述凉山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麦盖提县小女孩古丽扎的故事,海霞希望更多边疆民族地区做好推广普及普通话工作,也希望能够更多的爱心企业和各方力量参与到“学前学会普通话”的行动中来,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