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起,生活在上海嘉定区的李惠英老人每年都会把一个本子交到上海市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手上。从1957年开始,李惠英老人和爱人便坚持每天记录家庭支出,坚持了60余年。“从以前一件衣服1块多钱,到现在买大件家电花费几千,这些本子记录的是时代和生活的变化。”李惠英老人说。正是看中了这些本子的历史价值,经过上海市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努力,老人也在多年前作出决定,把这些本子都捐献给档案馆。
从月收入60多元时开始记账
1955年,当时20岁的李惠英和26岁的爱人季颖结婚了,两个人当时每月的收入加起来有100多块,算是收入比较高的家庭,但到了1957年,李惠英因为生病在家休养没了收入,女儿又刚刚出生,一家三口每个月只能靠丈夫的60多元维持。“那个时候手头就比较紧张了,为此我和爱人商量决定开始记账,每个月的10日是发工资的日子,1957年的7月11日,是我们记账的第一天。”李惠英说。
李惠英和爱人所记下的第一笔花销是“做绸衫1.32元”。随后的60多年里,李惠英和爱人坚持记录着家里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那个时候账本的格式简单,更像是一本“流水账”。60年代,李惠英通过学习成为了一名会计,她的家庭记账本也更加专业。“几十年前真的就是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光是算计柴米油盐的开销就够让人伤脑筋,有时候为了买便宜菜还要一大早就去排队。”她说,“刚开始的整整20多年,我和爱人一年的收入都没有超过三位数。改革开放后,手里的钱开始慢慢多了起来,日子也越来越好。”
1980年家庭总收入超过三位数
1980年,李惠英一家的总收入超过了三位数,达到1293元,夫妻俩虽然在90年代初相继退休,但之后的日子里,家里的收入不降反增,1996年,家庭年收入达到16478元;2007年,达到了68317.5元。
这些账本里,也记录着这个家庭的很多“第一次”,1985年李惠英家买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1986年买了第一台电风扇,1987年买了第一台冰箱,1988年买了第一台洗衣机,1990年买了第一台淋浴器,1994年装了第一部电话,1997年用上空调,2002年买了第一条白金项链,2005年买了第一部手机。如今,李惠英学会了微信,手机几乎天天不离手。
60多本账成了时代“大数据”
李惠英每个月的收入现在有近万元,其中伙食费只占到了很小的一部分。“剩下的钱我会用来好好享受生活,偶尔给孩子们发一些微信红包。”她说。
60多年下来,老人一共记了60多本账,这笔记本里的两万多天的支出,是上海市民消费的一个缩影,里面所记载的“大数据”,也引发了很多人的兴趣。2003年,上海市档案馆知道了老人一家的账本后,向她和爱人提出想要收藏这些账本的要求,老人也被工作人员多次上门的诚恳态度所感动,决定捐献出这些账本。
之后的这些年,老人一家依旧坚持在账本上记录家庭支出和收入,并定期捐给上海市档案馆。“小小的账本,每一笔钱,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是一个家庭的故事,其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进步的故事。老人家的这几十个账本对我们来说非常珍贵,我们也会小心保管。”上海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