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召开规划“十四五”的意见建议的务实会
2020-09-16 14:37:41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1
听新闻

9月14日,西北大学召开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学习贯彻全国科学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系张国伟教授等18位科技工作者代表,西北大学科技处、学科处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主持。

常江表示,召开本次座谈会的目的,既是学习全国科学家代表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务虚会,同时也是听取各位老师总结“十三五”、规划“十四五”的意见建议的务实会。希望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为科技创新建言献策。

张国伟院士表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来之际,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国家重大战略调整部署之际,科技工作者要主动抓住机遇,紧跟国家发展需求的步伐,明确当前急需开展的科学问题和长远规划的科学问题。科技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坚持优化、统筹的原则,形成合力。要重视基础研究,特别是高校在基础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要将学校的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战略中考虑。我校科技工作者要识大局、看长远、立实际,展现西大人的志气和气质。”

国家杰青栾新军:“化学既包括基础研究,也有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的成果的重要体现就是高质量论文的产出,从现实需求为青年人才找出路,明确方向、突出特色。”

要重视科技创新的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应从国际前沿、国家需求中找到切入点。地质学系“十四五”将以地球系统科学中的科学问题为导向,利用我们西部高校唯一的国家地质学国家技术平台的优势,整合或者牵头地区、部分实验室形成西部特色、探索国家战略定位清晰的实验室体系,保持和増强我们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区域和国家战略带动作用。——地质学系 张志飞

这次全国科学家代表座谈会重要讲话将基础研究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应在国家战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校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应加强优化统筹、分类评价、精准施策。基础研究要从培养人才开始,加强学科交叉,注重从行业需求中寻求结合点。——数学学院 郭真华

基础学科需要宽松的环境,形成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良好生态。人才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第一资源,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引进力度,从中省争取扶持地方高校发展的有利政策。——物理学院 杨文力

工科研究对基础研究、学科交叉有着很大的需求,基础研究应更好地为重大应用服务。高铁轨道焊接材料依赖进口,防灾工程材料抗剪力不足等工程重大问题有赖于基础研究解决。希望能够发挥我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实现工科提出具体需求,理科提供基础支撑。——地质学系 王家鼎

陕西的农产品资源丰富,食品学科应强化科技创新,创建西大品牌。应用学科的年轻教师以需求导向开展科技创新,就必须深入基层,和企业家交朋友。应加强地方工作站建设,鼓励师生创业,参与实体经济。——食品学院 曹炜

化工要体现工科特色,以服务地方为本,走出去调研企业需求,做好衔接。促进转化,将转化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重要指标。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破解科研平台效能发挥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的困难。——化工学院 徐抗震

突出高校的科技创新核心地位,这是新的理念。高校教师要坚守教学科研一体的理念,紧跟时代发展。院系要以“一流学科”为目标进行超前规划,在学科积累和传承的基础上,在优势领域打造长板。——城环学院 王宁练

两位信息学科的院士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言,体现了这一学科的重要性。信息科学是一门全球学科,要树立全球竞争的观念。科研创新需要科学家精神,情怀和定力。科研管理尤其是科技成果评价应因学科而异,应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价体系。——信息学院 房鼎

纳米医学研究要以临床问题需求为导向,将临床问题凝练为科学问题,探究发病机制,开发新技术完善治疗手段。科研创新要在有高质量成果产出的同时,也有应用出口、将科研成果“落地”,真正实现科研创新理论与应用的“顶天立地”,打开纳米技术与医学转化新局面。——生命学院 刘晓丽

五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比目前形势严峻得多,在国家领导下“两弹一星”事业顺利成功。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对社会主义体制充满信心。只要全校一盘棋,凝聚力量,往“卡脖子”问题上靠,发挥西北大学的优势,找准切入点,学校也一定会蓬勃发展。——信息学院 冯筠

遗产学院温睿:“考古学本身就具有交叉学科属性,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结果。“十四五”国家将加大对文物保护、科技考古等交叉方向的投入,我们希望能够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度交叉,培养一批学科增长点。学校需要提前做好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布局,针对国家规划策划大团队;通过政策引导,探索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联合培养的新模式。”

学校要持续推进体制改革,鼓励多渠道、多层次发掘利用外部资源。针对需求凝练方向,围绕交叉平台重组团队,激活个体。——化材学院 韩英锋

2019年入职物理所,从事物理和化学交叉领域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切身感受到学校包容的氛围与老一辈的科学家精神,非常感动,深受鼓舞。不仅要学习榜样,也应发扬科学精神,努力拼搏,热爱专业,坚守岗位,力争在基础理论上有所突破。——物理所 谢长建

做基础研究要抗住压力,不能急于求成,久久为攻,不断积累,才能从小成果汇聚大成果。——地质学系 傅东静

医学研究要以需求为导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做基础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拿得出手、顶得上去。这次突发新冠疫情,我们生命学院戴鹏高教授团队第一时间做出了核酸检测试剂盒,为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医学院 崔继红

化材学院谢钢说:“科技创新要求我们把科研工作再向前推进一公里。对于基础研究来说,再前进一公里将使实践更接近科学本质,增加取得突破的概率;对于应用研究来说,再推进一公里将使科学更加贴合实践行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探索不仅需要相关的科学知识,更需要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以持之以恒的勇气、水滴石穿的精神,用‘长钉’把‘木板’钉穿。”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总结:听了十八位科研工作者代表的精彩发言,深受鼓舞,很受启发。在当前复杂形势下,“全国科学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主攻方向和行动指针。我校科技工作者要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科学高峰,实现学校在国家发展中的使命和担当。我校发展历史上从来都不缺乏科学家和科学家精神。我们在办学地位受限、办学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发展到今天的程度,靠的就是一群追求前沿、不慕虚荣、踏实肯干的科学家队伍,以及他们身上不服输的科学家精神,这是西大最宝贵的财富和传统。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格局调整、力量重组的关键期,我们一定要乘势而上,集中力量,接续奋斗,以“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抢抓机遇、超前布局、统筹谋划、真抓实干,力争我校的科研工作在“十四五”取得更大的成就,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西大贡献。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