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闭幕的第二十四届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期间,在琳琅满目的上万种产品中,一种珍稀从野生驯化的食用菌——“沅江芦菇”荣登本届参展金奖产品榜,并在短短的5天展期内,实现现场产品销售20多万元,签订意向性销售协议合同12个,合同金额1000多万元!八百里洞庭,又孕育了一颗闪亮的产业振兴“明珠”,我们一起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第二十四届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沅江芦笋芦菇展位实景
沅江市地处洞庭湖腹地,有芦苇面积约45万亩,年产芦苇35万吨左右。曾经的芦苇造纸业,一度使沅江市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湖南十强县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洞庭湖治理的整体部署,2018年12月起沅江市造纸企业全面退出造纸产能,沅江市不仅失去了一大支柱产业,几十万亩芦苇因供需链断裂导致大面积弃收,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春夏成了污染之源,秋冬更藏火灾之患。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产业转型,成了沅江市委、市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
春夏之交南洞庭湿地的芦苇荡
生活给你关上一扇门,往往又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在浩浩荡荡的芦苇从中,每年春天都会生长着一种珍稀的野生菌类——芦菇。在沅江市域内,采用芦苇作为基质培育的食用菌统称为“沅江芦菇”。沅江人民就地取材,用发酵后芦苇做基质来培育芦菇来促推动芦菇产业发展,在本地政府大力支持和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多方合力下,除了从芦苇荡里成功驯化了野生胶状鳞伞菇之外,还引进了春生田头菇、大球盖菇、赤松茸等常规食用菌品种。
沅江地域得天独厚的温、光、水、气候及土壤条件,使得沅江芦菇品质在食用菌中属上乘。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湖南省食品测试分析中心)检测:沅江芦菇中的胶状鳞伞菇蛋白质含量是香菇的2.7倍,含有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中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分别是香菇的1.3倍和2.5倍。
工厂化生产芦菇大棚内的“沅江芦菇”及加工产品
沅江人民用真抓实干,在南洞庭湿地上书写了一篇崭新的“沅江芦菇”产业转型发展的可行性报告。2020年,沅江市编制了《沅江市芦苇食用菌发展规划》,明确了芦菇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方式、方法;截至2022年底,全市芦菇生产和销售企业8家,芦菇种植合作社7家,芦菇种植面积500多亩,已建成7个较大型芦菇栽培基地,芦菇产量达2000多吨,消耗芦苇约1万吨,实现综合产值约6亿元。计划2023年推广芦菇种植面积1000亩,通过工厂化生产、大棚生产和农村空闲房种植芦菇,实现年产量约3000吨,实现综合产值约8亿元;用两到三年时间创建“沅江芦菇”全国知名品牌;到2025年,推动芦菇向精深加工和菌糠料(有机肥)资源的利用,实现芦菇年产量约10万吨,加工鲜菇5万吨,菌渣资源化(有机肥)利用15万吨,消耗芦苇10万吨,综合产值达50亿元以上。带动约1万名群众创业就业,人均增收20000元,把沅江市打造为湖南省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市(县)。
用芦苇做基质培育的“沅江芦菇”常规品种
据市场调研,目前湖南省食用菌年需求量约400万吨,但省内年生产量只能满足本省市场需求量的20%,80%依赖外省调入,市场潜力巨大。沅江芦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关。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沅江基地作为平台,成立了沅江芦菇产业发展研究院,不断改善芦苇基质配方、芦菇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持续提高、芦菇产品精深加工继续推进,沅江芦菇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渐凸显。
发展沅江芦菇产业,是沅江市委、市政府落实中央绿色发展新理念、加快芦苇产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乡村振兴、实施“二次创业”的实际行动。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以沅江芦笋、沅江芦菇为核心的“两芦产业”,一定会成为乡村振兴中两颗“绿色之星”。
(熊立波 李益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