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美附中校长王泽旭: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真正落地
金石传拓、木工仿古建、书法、篆刻……地处北京东城区核心地带的中央工艺美院附中是一所美术特色学校,也是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石传拓技艺教育基地。多年前,校长王泽旭就将“手工坊”搬到了校园里,又将传统文化课程排进了学生的课表中。在日复一日的熏陶、浸润中,传统文化的火种在学生们心中播种、萌芽。
校园手工坊传承非遗技艺
“中华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无论对于青少年品格的塑造,综合素养的提升,还是美术专业人才的成长、成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校长,王泽旭对于“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同,而“金石传拓第三代传人”的身份,则赋予他更多传承的责任。
王泽旭校长为学生传授金石传拓技艺
2015年,王泽旭在工美附中设立“手工坊”,正式开设了“金石传拓技艺”校本课程课,并亲自授课,辅导学生掌握这门非遗技艺。在传承古老文化的同时,他更注重传拓技艺的创新,结合西方绘画的理论与技法,经过多次试验,发明了木雕彩拓法,使金石传拓技艺与书画艺术得到了有机结合,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出青春的艺术魅力。至今,先后有千余名学生和家长参与学习,成为最受欢迎的选修课程,被学生和前来参观交流的友校、国际友人赞为“神奇的艺术”!
“传统文化是民族瑰宝,弘扬和传承必须长存敬畏之心。因此,无论是金石传拓,还是木工仿古建、书法、纂刻,我们的态度都是认真的,力求原汁原味,不‘走型’。”王泽旭介绍,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工美附中设立了金石传拓技艺工作室,编写教材、培训师资,努力普及和传承金石传拓技艺。同时,校园中还有46块碑组成的书法长廊,供学生进行传拓练习。
“金石传拓技艺最好的传承就是要让更多人了解他、学会他,让更多人产生兴趣,这就是保护非遗的生命力。”王泽旭说,近年来,学校多次将“金石传拓技艺”课程体验与国际交流、两岸交流活动相结合,得到国内外友人的认可,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海内外,也让学生更加坚定了民族文化自信。
搭建传统文化教育“大平台”
王泽旭坦陈,由于硬件、师资、课时等方面的制约,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真正落地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为此,他提出3点建议:
一是在顶层设计上,将美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
二是以区域为单位,搭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平台”。学校发挥各自优势特色,在“一校一专长”的基础上,区域内资源共享,为学生跨校选课提供高质量的、充分的选择空间。
三是在中小学成立“文化坊”或“文化试验室”。可以采用政府投入、重点支持的模式,也可以适时引入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建设基地,研发课程,真正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明确社会资源的准入标准,提高“门槛”,以保证让原汁原味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在中小学真正落地。中国网记者 徐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