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教练型”体育教师,让体育教育系统化
2021-01-25 09:27:20 来源:北京青年报
1
听新闻

1月18日,市教委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和《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为新时代的首都体育改革“定调”。本届政协会议刚一开幕,如何为中小学体育课提质增效就成为科技教育界别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每天两小时以上体育锻炼如何落实?

“新政”提出确保学生每天校内外各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如何保证这“两小时”落地?来自科协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五中教育集团校长王蕾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数量提供和形式上创新,让学生当主角,增加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

王蕾委员表示,首先,在校内开展足球、篮球、武术、健美操等丰富的体育项目,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一两项喜欢的体育运动,以此形成学生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同时,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锻炼新种类,比如引入搏击操、韵律操、武术操、街舞、戏剧操等。第三,运动的“要素”应该更加多元化,做到文化和体育相融合,在锻炼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创作运动体操,加入唐诗、宋词的背景歌曲或者音乐,“这样会给体育和锻炼赋予更加深邃的内涵”。

除了校内一小时,校外的体育锻炼时间和效率如何保证?王蕾进一步介绍,她所在的五中教育集团将进行一些新尝试:这个寒假,该教育集团向每个班征集广播操,让学生结合建党百年配以原创红色歌曲,展开想象力大胆创作。开学后进行统一评比,入选方案将有相应奖励。王蕾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运动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校外自觉锻炼就有了内生动力的保证。

王蕾还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体育健康中心”,通过监测学生的生理指标、营养指标等,以此来动态引导孩子形成运动习惯。“监测绝不是目的,更多的是让孩子形成一种价值认同,进而形成习惯。比如引导学生如何‘管理身材’,给学生普及健康理念等”。

此外,教育界别的市政协委员、黄城根小学校长麦峰也对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出建议。“要充分利用学校课后‘三点半’活动时间。”麦峰说,新政出台后,该校计划统筹协调这段时间,在原有设置的足篮排、武术、跆拳道、冰蹴球等课程之外,增加一些普及类的体育“兴趣班”,让更多的学生加入进来,保证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效果。

怎样打造“教练型”体育教师?

新政在体育师资建设上,提到了要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此外,还支持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高水平专业体育人才经过培训和考核到中小学任教。“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师资存在数量上的缺口,同时专业化上也存在缺失。”来自教育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曹卫东提到,传统的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新型体育课的需求,现在需要的是师德过硬、体教融合且具有组织力的“教练型”体育老师。这样的体育老师,不仅能够针对中小学特点组织灵活多样的课程,还能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同时也能组织运动队、比赛,甚至联赛活动。

曹卫东提到,北京体育大学在三年前建立“体育师范学院”,对培训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传统的体育老师培养不太强调思政课程、文化课程的培养,现在我们不仅培养一技之长,还要注重思政教育和文化课培养。”曹卫东说,希望通过新的培训模式,促进体育教育人才一专多能,更好担当新时代体育教育重任。

对于退役运动员进入体育教师队伍,曹卫东表示,这项举措非常有必要。优秀的退役运动员,在补充教师数量的同时,也具备超强的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和集体意识。但需要入职前的系统培训,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

如何打破学段壁垒进行一体化教学?

教育强调系统性,在本次中小学体育“新政”中也将这一教育规律贯彻其中。比如按照“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对不同学段、不同项目的课程提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标准、教学方案和学校质量评价体系。

如何打破学段壁垒,让体育教育系统化?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部分教育集团校已经先行先试。王蕾委员就给出实践建议,比如,各学段体育教师“打通”,教师资源各学段共享;各学段体育教师联动备课,研究课共同观摩,保证教学内容贯通;各学段联合开展体育活动,如联合运动会,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活动和比赛项目等。“这样不仅能够让体育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各学段学生的特点,还能据此进行教学设计。”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