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终身学习,职校打破“围墙”了吗?
在过去一年里,加强开放性和服务性,主动打开学校的大门,拆掉围墙,积极开展面向全民的职业教育,正在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潮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正式确定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单独种类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类型特征是什么?教育部给出了解释:就是一种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
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将“职教20条”部署的改革任务转化为举措和行动。《行动计划》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方面,提出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作用,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就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行动计划》重点规划了3项工作:一是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二是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推动更多职业学校参与1+X证书制度实施,引导职业学校和龙头企业联合建设一批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三是强化职业学校的继续教育功能。
这一系列举措意味着职业教育人群结构可能发生实质变化,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正在渐渐变成现实。
近日,北京市学分银行启动,再次将“学分银行”这一概念拉进公众的视野。所谓学分银行,是借鉴银行的功能和特点,为学习者开设账户,以学分的形式认定、存储、转换来自不同渠道的学习成果。目前北京市学分银行首先是在北京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试点。目前全国共有16个省、直辖市进行了学分银行建设,实践表明,学分银行更好地促进了校企融合、产教融合,有助于搭建横向融通、纵向贯通、开放灵活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2020年,为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职业教育在寻求转型、突破。
2019年,教育部批准了首批16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2020年则是又陆续公布了三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今年春季学期将开始全面开展第四批试点工作。在过去一年里,不少职校开展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双举并重,积极促进书证融通,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这也正是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迈出的重要一步。
除了参与学分银行建设、1+X证书制度试点实施,更有不少职业学校走出去,为企业职工提供线上线下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
社会职业培训不仅有助于社会职工提升技术水平与职业素质,也让学校拆掉“围墙”,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经济创收,为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如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承接的职工培训规模逐年扩大、份额逐年增加,培训收入从前些年的几十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2000万元,2020年在疫情的冲击下,总体培训收入还超过了1400万元。在广州,更有职校通过职工培训年入亿元。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纵向贯通,也要横向融通。在横向融通方面,面向在校生和社会成员广泛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衔接连通,是职业院校的努力方向。去年,浙江不少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办“双元制”全日制企业班。学员招生、教学实施、过程管理、成绩评定,都需要针对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以求双方在资源共享的同时突出企业的用人主体地位。职业院校在探索全新办学模式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也为众多中小企业“孵化”了大批高端技能人才。还有一些地方尝试构建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职业院校正在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过渡,当职业教育正在追求更高水平的开放,不断与社会接轨,如何让职业院校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成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待解命题。
以类型教育为基点,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人们期待,职业教育真正打破“围墙”,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发掘其潜力、彰显其价值,助力劳动者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实现个人发展,更能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记者 于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