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三和青年所面临的问题?
2020-09-04 12:13:08 来源:北京青年报
1
听新闻

在深圳龙华一处城市角落里,有一群被称为“三和大神”的年轻人:在不同的媒体报道中,这批年轻人被简化的标签和符号形容,重重标签之下,这些徘徊中的“三和大神”们,其生存状况究竟如何?

近期,中国社科院社会学学者、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和社科院研究生林凯玄前往三和。他们组成二人研究团队,展开了长达半年的三和研究。研究者林凯玄深入三和,与“三和大神”同吃同住,一起去做日结工作,去工地帮人搬砖、提灰,到了后期,“三和大神”甚至已经完全与研究者熟识。田野调查结束后,两人共同完成了20多万字的研究笔记,并将其整理成《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一书。该书采用白描式研究手法,还原三和青年生存处境。

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作者之一的田丰,听他讲述研究过程中的感受。

为何关注“三和大神”

这样的年轻人?

北青报:能否和读者分享一下这本书的源起,“三和青年”是怎么走入你们视野的?

田丰:这本书的源起是我在一个朋友的饭局中,朋友告诉我现在有一群被称为“三和大神”的年轻人,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三和大神”的名字。实际上网络中对“三和大神”有很多夸张的说法,说他们生活窘迫,会去垃圾箱找东西吃,整天睡大街。我在网上搜索这些报道时有一种疑惑:因为处于这种场景的人不可能长久活下来。三和是“大神”存在的地方,但同时他们的状态肯定不全是这样,这群人究竟有多大规模?他们处于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当时引起我很大的研究兴趣。

之前,我们对农民工已经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三和大神”是处于比较典型的90后的青年农民工。我们知道从代际划分角度来讲,可以把农民工分成60后、70后、80后、90后,那么90后农民工存在什么特点?他们在三和有什么样的表现?

这类人跟网络报道中的差距大吗?

北青报:为什么要选取白描的方法来做此次研究?

田丰:进入三和之后发现这里的情况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得多,这些人形成的原因跟网络中报道的“三和大神”有比较大的差异。以当时的条件,我们考虑到,如果想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但如果我们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也就能够作为日后比较研究的基础。所以我选择了相对快捷的研究方法,把他们的情况用最朴素的社会学的观察和语言描述出来,让大家看到真实的三和青年的情况。

如何解决

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北青报:网上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说“三和大神”是因为客观的因素阻碍他们前进;还有一种声音说“三和青年”是很懒惰的,没有上进心,不努力,不值得同情,您如何评价这两种声音?

田丰:这两种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的,实际上每个人都有阶段性的低潮期。关键是你不能永远颓废下去,要通过不同的办法从这样的低潮中走出来。打个比方,每个人写文章的时候也是这样,不可能永远保持很匀速、很高速的状态。其实我们也可以把三和青年看作一个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懒惰也可以说是他的一个态度,但是我们也要从社会结构角度来分析这个群体。我们在调研中也看到很多青年经历一段时间之后自我觉醒,调整后自我觉醒重新进厂。

北青报:在您看来,如何解决三和青年所面临的问题?

田丰:我觉得有几个层面,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更长远视角出发——必须从教育入手,尤其是现在的农村教育。农村青年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上完初中就辍学了,当他来到城市中,遇到一些挫折,很容易放弃或者产生颓废情绪。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