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发明专利纳入“高考加分”项目,容易被别有用心者利用
2020-12-14 11:05:16 来源:东方网
1
听新闻

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038号建议的答复》,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关于落实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教育的建议”予以答复。教育部《答复》表示,“现阶段不适宜将发明专利纳入高考加分项目”。中学生有发明创造等方面特长的,可计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高校招生的参考。(12月11日《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我国一些重要领域核心技术遭遇美国“卡脖子”,令国人感受到切肤之痛,凸显了我国科学研究方面的短板。如何创新机制、抓紧人才培养、加强技术攻关、突破外国技术垄断,已成当务之急。上述人大代表的建议,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初衷是加快落实创新教育。

问题在于,“高考加分”政策具有高利害性特点,事关考生切身利益,将发明专利纳入“高考加分”项目,容易弄巧反拙,得不偿失。首先,对农村考生不公。由于师资力量、实验室设备、家庭条件、科学素养等方面,农村考生无法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考生相比,他们搞发明创造的机会少之又少,这种加分项目大概率成为部分城市考生“量身定做”。

其次,有违高考改革趋势。长期以来,“高考加分”项目越来越多,分值越占越重,引发公众热议。清理和规范加分政策势在必行,也是高考制度改革重要内容。近年来,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部对“高考加分”项目不断做“减法”,取消了奥赛获奖者、体育特长生等特长类加分项目,受到广泛好评。这种情况下,再增加“高考加分”项目,与高考改革趋势不符。

第三,加剧教育不公。为了让学生考到心仪大学,部分中学和家长可能将发明专利作为“终南捷径”,不惜弄虚作假,通过暗箱操作,“张冠李戴”,让考生“拥有”发明专利。这与此前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爆出考生抄袭论文、买卖发明专利证书,不是“异曲同工”吗?这种“高考加分”,考的不是学生“创新能力”,而是家长“综合实力”。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而高考公平是教育公平之核。没有高考公平就没有教育公平,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社会公平。在当前社会教育、法治环境下,将发明专利纳入“高考加分”项目,容易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扰动整个社会“公平奶酪”。因此,教育部的《答复》显然经过深思熟虑,值得赞赏。“高考加分”政策必须对发明专利说“不”。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