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的AB面
2020-10-06 17:44:51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1
听新闻

“小镇做题家”作为新兴的网络流行语,大意是指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是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学子。关于教育获得,我国传统话语是“寒门出贵子”,意指知识改变命运,发展到今天的“小镇做题家”话语,其中折射出深刻的社会结构转型和文化变迁,正是这种社会变迁的“阵痛”,给家庭背景比较弱势的青年带来困境。那么,青年应当如何正视家庭出身与自身发展的关系,社会各界应当怎样关心帮助这群年轻人?

“小镇做题家”缘何而阵痛?

首先必须承认,“小镇做题家”并非无病呻吟。当“70后”羡慕“80后”“90后”优越的成长环境,“80后”和“90后”事实上面临更严峻的阶层分化,而这种阶层分化并不是说依靠个人努力就能够战胜的。如果说依靠努力“做题”还能够在高考胜出,那么步入大学之后的社交、实习、就业乃至买房、结婚都需要更多维度的能力和资源,其中,家庭背景和出身环境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这些人生大事上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70后”的知识改变命运、努力就能够成功的经历难以复制,父辈的社会经济地位更大程度制约着“80后”“90后”青年的“后高考”人生。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代际差异?需要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理解。一方面,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生产力的极大解放,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活力;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带来经济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富分化。在此过程中,城市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收获了更多的发展红利,而本来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的小乡镇、偏远农村地区则面临进一步被边缘化的风险。

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阶层、地区、城乡之间的鸿沟是“小镇做题家”阵痛的结构性根源。

“小镇做题家”的AB面

遗憾的是,小城镇奉行的应试教育体制加剧了“小镇做题家”的困境。或许有人不同意,相对大多数高考落榜的小镇青年,“小镇做题家”更像是“人生赢家”,考上了“985”“211”,至少有大学可以念,有了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然而,所谓“赢家”的另一面,可能是以应试教育体制的异化为代价。

最明显的后果就是能力和兴趣单一。当一个人高中三年都以考试为主要目标,充斥着老师、家长、同学的“激励”,他/她不太可能发展考试以外的能力和兴趣,即使有这个想法,也没时间、没勇气实施,因为占用了太高的机会成本和道德成本。如果说能力什么时候培养都不算晚,兴趣则很大程度上是一件从小慢慢养成的事情,对学习以外的事情没兴趣,在大学校园里不仅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局限,更意味着社交危机,这是很多“小镇做题家”难以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原因。这群曾经热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到了大学却发现,评价标准不再是单一的学习成绩,生活安排和交朋友需要更大的自主性,再加上物质差距、经济压力,挫败感和无助感是可以理解的。

应试教育的异化还体现在“短视”。应试教育为每个人设立了明确的、短期的目标,在此之后的目标是什么,或者说人生本来应该追求什么,并不在应试教育范围内。“小镇做题家”被培养出一种“应试思维方式”,只考虑眼前的问题、短时间内要出成绩,而一旦短期内无法实现这些目标,挫败感会被无限放大。大学两年了英语口语还不好怎么办,快毕业了还没交到女朋友怎么办,毕业三年同学买房了我还买不起怎么办,“应试思维方式下”的功利和短视会给人生带来很多困扰,不利于青年的长期发展。

除了家庭背景、教育体制,“小镇做题家”面临的困境还出于社会文化对这群青年的偏见。正是因为“小镇”“做题”这些标签,使得家庭出身较弱势的青年在就业、婚姻等方面遇到诸多挑战,甚至遭受歧视。比如所谓“凤凰男”“凤凰女”,指出身农村或不发达小城镇,历经辛苦考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生活的青年,通常被认为小气、精明、现实,以至于不少人明确表示要在择偶中避免。企业招聘也或明或暗存在生源地歧视或家庭背景歧视,进一步压缩了出身弱势青年的上升空间。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带动下的小城镇建设和乡村振兴,城市间、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正在逐渐改善,大城市不再是青年的最优选择,二三线城市迅速崛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持实施的“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显示,无论是就业地点还是期望就业地点,大学毕业生选择一线城市的比例呈逐年下降态势,而对于二线城市,尤其发达地区二线城市的热情持续上升;原因主要在于二线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并且生活环境更舒适,因而收入和工作满意度并不低于一线城市。

再加上新技术、新职业的兴起,给青年择业、创业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选择。近些年涌现出网络主播、民宿经营、新媒体运营、高科技创业等新职业,提供全职、兼职、自雇等多种就业形式,也允许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就近就业、远程就业或者大城市打拼,提供了更加定制化的就业方案,鼓励青年发挥特长、多劳多得,促进工作与生活相协调。

因此,可以说,社会流动的结构弹性仍然存在,个人的能力、品质、性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包括“小镇做题家”自身,常常将学业就业的不如意归咎于家庭出身等外在因素,认为是无法改变的命运,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完全站得住脚。“小镇做题家”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把握时代发展的红利,实现“弯道超车”,促进个人和家庭的长远发展。

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事实上,“小镇做题家”除了“做题”并非完全没有优势。一路走来出人头地的决心、与苦难斗争的意志,足以藐视未来面临的任何困难挫折。那些来自升学、家庭以及内在的压力,你曾经战胜过它们,这种抗压能力值得你骄傲。如果说应试教育有什么积极的地方,那就是教会你一套高效的学习方法,题海战术不是本事,有效的时间管理、高度自律的生活习惯,这些正是“小镇做题家”考入“985”“211”高校的制胜法宝,让你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继续受益。可能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你所体会过的心路历程,甜蜜的、幸福的,心酸的、痛苦的,都将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基于此,给“小镇做题家”的建议是:

第一,积极学习,弥补自身不足。利用大学、大城市的优越资源,培养更广泛的兴趣、能力、见识,树立更宽广的格局,进一步提高抗压能力,积极反思但同时充满自信,主动学习新事物、新知识,拥抱创新与进步。

第二,着眼长远,坚定理想追求。很多案例表明,跟随潮流选择人生方向,只会不断落后于潮流。而坚持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喜欢的工作,牢记初心,终会有享受胜利果实的一天。这中间可能会有波折、可能比别人跑得慢一些,但长远来看,坚持和努力才是唯一的捷径。

第三,拥抱真诚,培养良好品质性格。“小镇做题家”对自身和社会的失望,一定程度来自缺乏沟通造成的误解。沟通的技巧无他,真诚足矣,加强与朋友、师长、父母甚至陌生人的互动与沟通,有助于释放压力,或许能够找到事业和人生的伙伴。沟通互动过程中,向优秀的、善良的、可爱的、有趣的人学习,培养良好的品质性格,家庭背景或许可以提供一开始结合的动力,但长期来看,谁都更愿意和品质性格好的人相处。

高校也应进一步支持来自贫困家庭、偏远地区的学生,采取更有力的资助措施,用正式的、非正式的渠道加强关心帮助,普及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完善就业指导和校园招聘工作。同时,政府应加强引导,企业、大众等社会各界应转变观念,更加包容理解不同社会经济群体,关心青年成长。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