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1141”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022-06-15 09:28:19 来源:中国教育报
1
听新闻

随着“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热潮的迅速兴起,无数青年的梦想被点燃。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应势而动,直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长期面临的问题,率先将复杂系统创造论等先进理论运用到“双创”教育中,历经10年的探索实践,构建“1141”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领青年学子以昂扬的奋斗姿态拥抱新时代,书写人生华章。

创新的“1141”“双创”教育模式为各地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值得推广借鉴。

溯源·淬炼

发现问题是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

时间追溯到2010年,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国家示范建设验收,解决了人才培养定位不清、课程体系是本科“压缩饼干”的问题,办学水得到较大提升。但是,仍然存在教师“双师”素质不足、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环境脱节、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标准脱节、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针对问题,学校通过“高职院校‘引企驻校’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等课题研究与实施,实现“引企驻校、产教融合”,建立生产实训基地,组建混编师资团队,将真实生产任务融入教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环境不真实和“双师”素质不足的问题。此外,随着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推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到显著增强。

到了2014年,学校积极响应“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号召,开设“双创”课程,推动“双创”事业取得一定发展。此时,学校发现,尽管“引企驻校、产教融合”的模式实践为“双创”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路径参考,但是,由于“驻校”企业在校内的生产规模有限,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的精力有限,面向的专业和学生也十分有限。

在此背景下,学校借助2011—2014年立项的系列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积累的经验,创新构建“1141”“双创”教育模式,研究如何系统、整体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双创”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可谓水到渠成。

“1141”是指1套“双创”协同机制、1套“双创”课程体系、4个“双创”实践台、1套多元评价体系,通过运行并实施,最终形成高职院校“1141”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015年,“1141”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依托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开始在软件技术、电子信息等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专业全面应用实践,为成果持续完善、全面形成和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统揽·辩证

精准施策是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学校直面当前“双创”教育普遍缺乏协同机制、社会参与较少、“双创”实效差,学生主动差、参与数量较少、“双创”受益面小,资源缺乏整合、专创相互脱节、“双创”合力不够,评价方式单一、过程考核缺失、考评流于形式等问题,精心梳理问题清单,精准施策,出实招、见实效,使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建立并运行1套“校地企”“双创”协同机制,多方赋能,实效倍增,破解缺乏协同机制、社会参与较少、“双创”实效差的问题。

形成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齐抓共管、分工协作、校企协同的“双创”教育联动机制。成立以学校为主体,地方政府部门、合作企业协同参与的“双创”工作委员会。设立“双创”学院,牵头建立运行管理机制,协调、组织、指导“双创”实施,职能部门落实制度保障,教学部门具体实施。实现协同育人,效应倍增。

“校地企”“双创”协同机制贯穿从培养目标制定,到教学实施,到教育评价的全链条,形成良循环的“双创”教育闭环生态系统,提高了“双创”教育的科学、规范和实效

——构建并实施1套“递进式”“双创”课程体系,全员参与,全面受益,破解学生主动差、参与数量较少、“双创”受益面小的问题。

以复杂系统创造论为理论指导,从系统整体出发,开设通识类、“专创”融合类、实践类“双创”课程,形成递进式课程体系,纳入培养方案,教育对象全覆盖。按省级标准打造《大学生创业之路》等“双创”示范课程,建设课程资源,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为主线,贯穿培养全过程。按照“基地、赛训、课证、研训”融合的原则深化课程改革,推动“专创”融合,让学生在“双创”教育中巩固专业知识,在专业教育中提高“双创”能力。

——打造并依托4类“多样”“双创”实践台,专创融合,能量聚合,破解资源缺乏整合、专创相互脱节、“双创”合力不够的问题。

生产“双创”实践台。遵循主题多样原则,依托上海景格等“驻校”企业,打造“双创”实践台,将“双创”过程融入生产过程,让学生在生产环境中“真刀真枪”地搞“双创”。通过感知训练、案例教学、模拟仿真、四层递进,实现“学生到学徒、到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3次转变。

社团类“双创”实践台。结合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打造“双创”社团,以“双创”文化活动与竞赛为重点,出台社团考核办法,明确激励措施与责任义务;以“双创”文化活动为纽带,开展创业讲座与沙龙、SYB培训等活动,根植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组建混编“双创”团队,按“创意开发—可行论证—产品原型设计—商业模式开发—创业计划书撰写”的流程开展实践,实现赛训融合。

工作室“双创”实践台。遵循角色多样化原则,依托牟廷敏大师工作室等打造实践台。实施“双创”精英培养计划(如匍匐桥梁班等),以研发项目为支撑,采用“定制计划+师徒结对+探究学”方式,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达到树典型、育标杆、提质量的目的;校级工作室以应用项目为支撑,分方向组建“双创”团队,模拟企业创新环境,提升“双创”技能;系级“双创”工作室以“双创”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采用工作坊模式,创业项目师生共商,创业团队自由组建,明确师生角色定位,促使师生共同提高。

“众创类”实践台。遵循空间多样原则,创设“交子智创”,提供“双创—众创—孵化”直通车服务;实施办公费减免等政策;开展项目推介、投融资服务;对接政府机构,落实政策扶持,“一站式”解决注册难、融资难、帮扶难的问题,积累“双创”经验。

利用现有台资源,跨界组建“双创”混编师资团队,开发“双创”课程资源,有效破解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普遍面临的“课程台缺,‘专创’两张皮,学生参与少”等现实问题,蹚出一条利用现有台解决资源缺乏的“双创”新路子。

——开发并实施1套“多元化”“双创”评价体系,打破适应,激发创造,破解评价方式单一、过程考核缺失、考评流于形式的问题。

遵循多元评价原则,综合专家评估法和层次分析法,开发评价体系。第一课堂评价,以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培训导师为主;评价内容以“双创”大赛职教赛道评价标准与行业标准为参考,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双创”能力3个类别为评价重点,覆盖学态度、劳动教育、团队协作、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者素养、商业等要素;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充分运用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多元化考核形式,打破适应,激发创造力。第二课堂评价,贯穿社团、工作室、生产实训基地、众创空间等实践台,从“双创”能力的4个维度,分别设置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专业学术能力、科学研究、创业实践等评价单元。

“多元化”“双创”评价体系着力于学生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智力的发掘,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双创”能力的培养,综合运用专家评估法和层次分析法,形成了“评价主体强调多元化,评价内容重视核心素质,评价方向主张创业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深化了评价的内涵与外延,在“双创”评价方面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应用价值。

“1141”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同“双创”教育中的四个环节,节节发力、节节作为、节节精彩,破解一个个难题,打造一个个亮点,凝聚合力,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发展迸发出澎湃活力。

成效·示范

人才红利是教学改革的喜人成效

经过不断的创新、锤炼、实践、再创新,现如今,“1141”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取得喜人成效,为推动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方案,输出了经验,具有推广的应用价值。

完成教改项目12个(国家、省级8个),发表论文17篇(核心3篇),出版教材2种、专著1部。2157名学生获批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50项、到账经费250万元,立项数和奖金数连续4年名列全省高职院校首位。

该成果推动成立学校创新创业学院和“双创”工作委员会,出台运行制度15个。学校成为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荣获四川省“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组织奖、四川省省级众创空间等多项荣誉。

人才培养方面,实现“双创”对象全部覆盖,直接受益学生达2.2万余人。第一课堂满意度从83.59%提升到95.62%,“双创”实践技能考核优秀率从3.6%提升至23.42%。学生获得“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双创”竞赛国家、省级奖励49项。学生赵楠入选成都市“双百工程”优秀人才,赵鹏入选成都市创业新星;培养“企业联合创始人兼CTO”21名,孵化成都市“双百工程”优秀人才1位、成都市创业新星1位、新创企业29家。

此外,学校建设国家、省级生产实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10个、“双创”工作室8个、社团42个、市级众创空间1个。新增“双创”示范课程15门。建成竞赛导师库、SYB师资库、网络创业师资库、企业导师库;新增四川省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5人、成都科技创业导师1名、SYB培训讲师86人、网络创业培训讲师9人、IYB培训讲师4人、创业孵化管理人员5人、企业创业导师9人;新增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级别1个、省级6个;教师荣获四川省导航名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大赛冠军。

令人欣喜的是,该成果在四川邮电职院、成都农科职院等多所省内外院校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实效。受邀在省教育部门教学研讨会、中国计算机学会职教发展研讨会等会议上交流经验。吸引了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50余所职业院校前来交流学。被《四川日报》、新浪网等10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标签: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水平 创新创业教育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责编: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