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下一轮教育变革周期,我们究竟如何深化课改?
2021-06-02 15:53:30 来源:中国教师报
1
听新闻

20年,一个行业周期。

始于2001年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20年。20年课改成效有目共睹。进入下一轮教育变革周期,我们究竟如何深化课改?让减负真正落地?如何建设新的学校文化?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的课改变迁之路,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1/3的教师中师毕业,1/3的教师毕业于本地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班,1/3的教师属于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专业训练,这是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改革前的教师队伍状况。同样是这批教师,今天却有近30人能跨省讲学、上公开课。

改革成功者往往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但这所学校打破了这个怪圈:不仅外来考察者一致点赞,而且赢得了当地同行普遍认可。

课改20年之际,我们再次关注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不仅仅是因为改革结出的硕果,更是因为其在改革过程中抛出和解决的问题之于行业的意义:传统的讲解能解决课标的所有问题吗?国家课程如何校本化?学校课程改革是“课程的改革”吗?

思考这些问题,或许对于如何深化课改、为学生减负提供更多借鉴。

教学依据如何从教材走向课标

现实中,在多数学校,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材,认为教材是专家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依据教材就等于依据课程标准,因此教师讲完教材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李升勇在多年前就发现,只依据教材是无法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法律依据,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通道。但传统名师通过一篇篇课文的解析能解决语文课标的所有问题吗?”基于此,李升勇十几年前就开始带领教师研究课程标准。起初,教师都觉得课程标准的内容多是理念,不具有可操作性,读几遍就算了。为了让教师真正理解其内涵,学校又组织课程标准考试,考完之后效果仍不理想,教师只是明白了课程标准字面的意思,却不能理解其深层意义。

李升勇干脆带领教师对学科课程标准进行逐字逐句解读,强调对课程标准的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集中解读之后,教师分别以作业形式解答培训设置的问题,并在期末进行课程标准内涵的考试。这种方式让全体教师对课程标准有了全新认识,理解了每一句话背后的深意,为接下来更深入的行动打下了基础。

在解读课程标准的同时,李升勇带领课改团队打破年级界限,按照学科和学生认知规律梳理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对接点,从第1册到第12册建构全新的知识、能力体系,并以此建构课程。

在李升勇看来,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路径主要有三种:一是补充论,认为学校课程是对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学校课程就是特色、特长课程。二是整合论,认为要在教材内、学科内、学科间进行相关内容的整合,比如语文、音乐、艺术教师共上古诗文课。三是建构论,认为学校课程的本质是要把国家课程标准落地,基于育人需要,学校课程应该有一个全新的建构。

乐陵市实验小学课程改革走的是建构路线,其理念是“国家课程标准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与依据。学校课程就是国家课程的操作系统”。让学生站在课程中心,一切服务、服从于生命的成长与完善,是该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民族社会发展需求为上线,乐陵市实验小学建构了生命、文化、学科、学法四大课程体系。“比如,我们的数学学科课程体系又分为基础、实践、思维三类课程,包括入学课、数数课、写数课、导学课、计算课、计量课、图形课、统计课、游学课、建构课、阅读课、拓展课等。”副校长孟凡香说,“无论什么课程,指向的都是落实课程标准、培育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如何从课时走向每周

“叮铃铃”,早上6:00自主起床;“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欲出……”“日计划”上的经典完成背诵后,开始洗漱、早餐;中午在教室用硬笔或软笔练字20分钟;晚饭后完成剩下的“日计划”内容;21:00上床睡觉。乐陵市实验小学西校区六年级学生郑婧茹的一日常规,是该校3000多名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缩影。

“无论是日计划还是周目标,我们主要利用自习或课余时间自主完成,课堂上主要展示交流学习成果。”郑婧茹告诉记者,“我以前不太自信,很少主动参与课堂,是日常的课堂展示让我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越来越自信”。

在乐陵市实验小学,“周目标”“日计划”是师生挂在嘴边的高频词。就多数学校而言,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往往以课时为单位,乐陵市实验小学则不然:学习目标主要体现为周目标,或者说以周为单位,并且日目标、周目标、期目标是一个体系。

周目标其实就是每个学生一周内的主要学习任务,具体体现为一个表格。记者在孟凡香的办公桌上看到本学期一至五年级的周目标,随手拿起的是四年级语文第13周周目标,具体内容共8项。

第一项为汉字:抑、颓、浣……(共79个汉字);第二项为写字:趁、慌、乾、坤……(共15个),观赏、发愣、变化多端……(共14组词语);第三项为词语:知难而进、无坚不摧、碌碌无为……(共8组);第四项为经典诵读:《沁园春·雪》,佳句“在获得胜利之后而能克制自己的人,获得了双重胜利”等4段,《大学》“《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第五项为篇目阅读:《“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第六项为整体阅读:《三国演义》第109-112回;第七项为艺术阅读:名曲《月光曲》、影视《洪湖赤卫队》;第八项为综合实践:搜集感兴趣的新闻。

“周目标导航是学校多维度大课堂教学体系的一个环节,周目标根据学生需求及教学内容的变化每学期都需要调整、修订,至今已持续了15年。”孟凡香告诉记者,“我们直接把课程标准规定的3000多个汉字放在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第一学期,用五个学期学习完,一个学期学600个汉字。分到每一个学期的20周,每一周学30个汉字,所以我们的周目标里面是30个汉字。小学生一周学30个汉字,再用两节课展示学习成果就解决问题了”。

超越知识传递、训练的课堂样态,多维度大课堂的功能定位不是学会、会学,而是乐学:通过展示荣耀、交流心得、体验成长、收获自信,创建一种学习场,解决学生想学、乐学的问题。“网络时代,一个学生想学,没有知识可以自己找知识,没有方法可以自己创造方法;如果不想学,即使教师教给再好的方法、再好的知识,又能怎样?”李升勇说。

“今天是2030年7月1日,我终于拿到了博士学位,也可以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了。我的工作是‘小学生助学士’,其实就是帮助小学生学习成长的人……学生按时来到学习社区——教师灌输知识式的学校已经消失许久了,现在是学生、专家、助学士、家长代表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一周中仅有特定时间段学生才来到学习社区,大部分时间在社会资源中学习,我主要负责网络跟踪、辅导、组织”……

这篇题为《我在2030年当“老师”》的学生作文,被李升勇作为教师培训的素材。这也是乐陵市实验小学多维度大课堂的一种折射。

教学内容如何从教材走向生活

一提到课堂,人们往往想到教室、40分钟、教师讲知识。而乐陵市实验小学的多维度大课堂大大超越了传统意义的课堂时空。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学习材料,没有必要局限于教科书,这是李升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定位。他倡导大教材观:教材是文本的一部分,师生阅历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工具书、报刊、电影、电视、图书馆、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凡是教与学发生的地方都是课堂,凡是能学习的事物都可以当老师。生活处处是课堂,世间万物皆吾师。”李升勇说,“学生一个单词不会可以问父母,可以在网络上学,不一定非跟着教师读,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学。生活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全过程。周目标就是基于此设计的”。

面对记者提出的“数学入学课怎么上”的疑惑,教师李莹拿出《数学操作手册研究》,翻到入学课教学流程“交流规范练习”环节,向记者解读:“我们将学生对数学的初步链接融入入学的习惯训练中。比如,通过让学生静默一分钟渗透时间概念,引导学生建立‘秒’的模型;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一首诗,估算用多少秒;围绕‘叫什么名字,几岁了,上的是什么幼儿园,家里几口人’4个问题,先在两人小组内介绍自己,然后班上展示,让学生训练交流规范的同时建立数感;通过每个小组推选1人在班内展示训练规范站姿。如果学生展示音量较小,教师和学生会用体态语进行提醒。教师评价时只表扬说得好的学生,绝不批评”。记者看到,每个环节的每个步骤都具体、清晰,便于教师操作。

该校生命课程体系中有一门家庭年会课,每年春节才上一次。上课者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及其家庭成员,上课地点不是学校教室而是学生家里的客厅。其主要内容是家庭所有成员逐个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和学习,并展示新一年工作学习计划。“这不仅让孩子对家庭有了更深入的链接,而且为其家族注入了正能量,已经成为广受家长好评的一门课。”副校长路猛自豪地说。

与家庭年会课相似,家政课、游学课、文化小使者课等不仅推翻了教室的围墙,而且推翻了学校的围墙,将教育从学校拓展到了家庭和社会。不仅如此,乐陵市实验小学在教学上还破解了许多行业性难题,其中通过开设朗读课培养朗读能力颇具代表性。

李升勇曾经为朗读能力培养方式算过一笔账。语文课上往往有朗读环节,教师泛读、集体读、轮流读、个别读,一节课能占5分钟。一节课5分钟,小学6年共多少分钟?加上初中、高中是多少分钟?应该超过100课时了。但能做到有感情朗读的高中生能占到30%就不错了。“这说明我们的教学设计是有问题的”。乐陵市实验小学的朗读课是怎样操作的?选好朗读范文,并将名家的朗读音频或视频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反复听,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儿童的模仿能力太强了,一年级入学才两个月,朗读《满江红》的表情、动作、语调就能超越不少教师。用这种方式,我们仅用20节课就能解决80%孩子的朗读问题。”李升勇说。

多维度大课堂只是一个载体,其追求是落实课程标准、培育核心素养。“我认为诸葛亮和曹操一样也是个大奸雄,关羽这个人既不忠也不义!”乐陵市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上,一个学生的展示性发言振聋发聩。“关羽是忠义的化身,你却说既不忠也不义,你的依据是什么?”有同学质疑。“华容道义释曹操,关羽放走了蜀国的敌人,就是损害了蜀国的利益,那么其忠何在?刘备既是关羽的君王,又是结拜弟兄。关键时刻关羽的感情却偏向了酒肉朋友曹操,背叛了生死弟兄,义又何在?”这位小学生的慷慨陈词赢得了全班同学和观课教师的热烈掌声……

“这样的课堂里有什么?有创新精神,有创新思维,有核心素养。这位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为一种逆向思维。”路猛说,“语文课上的创新思维除了逆向思维还有发散思维。对任何一篇文章中的事件或人物,我们倡导教师要从3个以上的角度去看,这就是发散思维”。

更重要的是,在李升勇看来,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不再厌学,而是享受学习的快乐。“教育应当让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品尝享受学习的愉悦感、生命的幸福感。”虽然已经年近六旬,但这位“童心不改”的校长正在努力为孩子创造一片幸福的天空。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