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思政”格局,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2021-01-21 11:41:20 来源:光明日报
1
听新闻

西南石油大学海洋油气工程研究所身居内陆,远离大海,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建成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专业排名稳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海洋油气工程研究所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主体作用,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式育人平台,创新了适应新时代的党支部模式——师生混编党支部,构建“大思政”格局,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为什么革新支部模式,让师生混编成一个支部?这要从2018年说起。

2018年9月,海洋油气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成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工作室,这带给党支部书记朱红钧更多的思考:如何围绕育人抓好党支部建设,进而以党建“反哺”育人,提升育人实效呢?

求变方可求进。朱红钧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从研究生支部改革入手,2018年12月,率先在全校实行了研究生党员入教师党支部的师生混编型创新支部模式,开启了改革之路。

“改革前的研究生党支部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不强,组织生活质量较低。”朱红钧说,组织生活如果流于形式,只为完成任务,就起不到对学生的引领作用。

海洋油气工程研究所党支部研究生党员唐堂对此深有感触。支部混编前,她是硕士2018级第八党支部书记。“当时支部的组织生活基本就是按部就班完成规定动作,党员积极性差,主动性难以调动。”她说。

师生混编后,海洋油气工程研究所党支部这个“大家庭”进一步扩容,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拧成了一股绳。但起初,唐堂对这样的混编模式有些不适应,“毕竟和老师们在一个支部,还是会感觉拘束。”

支部师生混编是一种物理融合,如何实现从物理融合到化学融合的转变,是朱红钧和党支部所有党员必须答好的“基础题”。

海洋油气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以严格的制度和丰富的活动为“催化剂”,激发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打破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之间无形的墙。比如,建立人人微党课机制,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激励每一位师生党员将“兴油报国”精神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混编后,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再也不是走过场,而是要主动投身到学习中。教师党员也为了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朱红钧说,这种无形的张力让师生都很受益。

学生党员陈勇是2018级研究生,在学生党支部时,是一个“小透明”。进入新的混编支部后,陈勇在与支部老师的相处学习中,逐渐清晰了目标,“在老师们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党支部师生混编后,老师在学术指导中融入思政教育,在理论学习中引领学生专业成长,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过程,推进了党建、教学、科研融合发展。

育人不囿于党支部内部的小天地,海洋油气工程研究所党支部探索推行了“双师四导”制,在生活、学习、科研、学生科技活动等方面对本硕非党员学生给予全方位的关心和指导,不断开拓和延伸着育人的大舞台。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开发蓝色国土专业技术,且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朱红钧信心坚定。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