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要让教师离学生近一点,再近一点。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2016年起推行的“三进一融”育人模式,正是出于这种目的。思想导师进学院、职业导师进班级、素质导师进社团,全面促进大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这种武交院版“三全育人”模式成效究竟如何?“十三五”收官之时,楚天都市报记者走进该校,听学生们谈最直观的感受。
“思想导师为我们指明人生航向”
走进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艺术学院,一场武汉精神抗疫主题展正在进行,一幅幅精美的设计展现着伟大抗疫精神。
“创作前,田双双老师讲了专题思政课,让我们从国家层面对武汉抗疫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广告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李乾盖说,田老师作为学院思想导师,每一堂思政小课都让同学们如沐春风。
去年,该院筹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毕业设计展时,田双双也精心准备了多堂主题思政课。用那届毕业生的话说,“她的课给作品赋予了灵魂。”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徐敏说,思想导师进学院弥补了艺术生的弱项,“从学生的作品中就能看出,思想导师的影响是深远的,有价值的。”
在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们都谈到了一位共同的好朋友——思想导师谌雷元。
“我们工科学生,原本对思政课是比较‘怕’的。没想到谌老师讲课跟预想中完全不一样,她总是从身边事说起,有时还会讲自己的经历。”2019级无人机专业尤雅淇同学说,谌老师不仅用音视频、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让课堂活起来,课外也像心理按摩师一样关心着每个人,大家有困难都愿意找她倾诉。
2019届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严邓鑫,如今在长江大学读本科,他一直很感激谌老师,“在我看不清未来方向时,是谌老师耐心地帮我分析,鼓励我考专升本。本科期间,我遇到学习问题向她请教也都会得到指点。”在严邓鑫记忆里,带他们听讲座、参演校园文化艺术节、录制红色电影配音的谌老师,是一位知心姐姐。如今面临本科毕业,谌老师又鼓励他考研,还推荐了不少专业书籍。
“职业导师为我们奠定事业基础”
前不久,廖高翔结束实习期,转为港铁轨道交通(深圳)有限公司正式员工。这位武交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智能交通专业应届毕业生说,全班同学都未受疫情影响成功就业,离不开学校的帮扶。“邢晓敏老师特别负责,4月开始忙着为我们找求职资源、出谋划策,现在还在跟踪回访,看大家的就业满意度。”廖高翔说。
“这些孩子我带了三年,自然要负责到底。”智能交通专业教研室老师邢晓敏,2017年成为廖高翔所在班的职业导师,从第一堂课讲专业介绍到如今帮就业,倾注了全部心血。
“‘导师’两个字分量很重,我要为学生设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想专升本的要从大一开始打牢基础;想创业的同学要多进实训室,多参加大赛;想要就业的就要对接企业需求,提升技能水平。”邢晓敏说,这些规划还要随着学生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
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每个班级都有一位像邢晓敏这样的职业导师。记者走进智能制造学院2020级机器人(1)班寝室时,学生们正围坐在职业导师方健身边,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这些新生来说,职业规划是大学生涯的第一步。在老生眼中,职业导师则是“老师傅”的形象。
2019级数控技术专业谭江平同学说:“除了手把手教技术,我认为职业导师最大的功劳,是带给我们最新的产业动态、企业需求和技术手段。当然,还有工匠精神的传承。”谭江平举例,今年10月,学院几名职业导师组织了一次武汉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平台的参观活动,“原来现代企业的生产车间这么智能化,一条生产线只要几个操作员就可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全自动生产线、大数据云服务管理,这些超乎想象的技术,激励我们要学好专业。”
此外,职业导师还通过带学生进企业参观,引入企业文化进班级、进寝室等形式,让同学们提前适应企业需求。
“素质导师为我们拓宽成功之路”
“站姿、蹲姿、坐姿,一项项校正。”“1、2、3,走起来。”“注意表情,好……”阳光倾泻的冬日午后,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形体房里,礼仪社团的素质导师谢曼丽正在指导同学们。
“以前我单纯地认为浓妆艳抹就是美,在这里,老师教会了我们从言行举止、目光、面容、妆容、搭配等各方面去提升自己,走向真正的美丽。”礼仪社团的新任社长刘新越,欣喜于自己在这里的蜕变。
今年曾被央视报道过的武汉站服务台工作人员王雪菲,正是礼仪社团结出的“美丽果实”之一。王雪菲说,去武汉站面试时,她前半段得分并不高,后来是靠着展示礼仪操打动了评委们,逆袭获得Offer。
王雪菲说,她是在2019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礼仪大赛时,跟着谢曼丽老师学习的礼仪操。“炎炎夏日,同学们都放暑假了,谢老师还带着我们每日训练,才有了最后全国二等奖的收获。”王雪菲回忆这段经历说,素质导师带给自己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敢于面对挑战的自信。
说起得奖,船舶与航运学院教授、全国优秀教师任晋宇,恐怕是武交院素质导师里最有发言权的。2018年成立科学技术协会并担任导师以来,他的学生先后获得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创业组金奖,第二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高职组金奖等奖项;还收获了几十份专利证书,孵化出4家双创企业……
“任老师简直是个‘科研狂’,为了丰富我们的第二课堂,他搭进了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他教给我们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带我们参赛拓宽眼界,也让我们的未来有了更多可能。”船舶与航运学院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朱永熙说。
“两个课堂融合让我们遇见更好自己”
“在武交院的三年,让我提升了涵养,增长了才干,习得了本领,更助我找到了好工作。”如今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冯路遥说,他对母校永怀感恩之心。
在校期间担任校社团联合会副主席,商思创业协会团支部书记,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志愿者校级负责人……冯路遥的大学生活无比精彩。“以前只觉得学校活动很丰富,每个人的才能都有机会发挥,现在自己当了老师才知道,这叫‘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为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冯路遥回忆,母校每年五月开展“校园技能节”,各类竞赛接连上演,学生们赛技能、赛基本功,晒成果、晒想法,在竞争氛围中更好地掌握了专业知识。此外,母校的“三节”也给了他很多美好的回忆。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社团文化艺术节中,包括运动会、创新创业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活动、微电影大赛、礼仪大赛、职业道德演讲比赛等各类校园品牌活动。
学生们因“三进一融”收获良多,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也在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过程中成果丰硕。该校连续六年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总积分排名武汉地区第一名;2017年,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位列湖北高职第一;连续14年获得“湖北省文明单位(校园)”称号;4名同学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交通职业院校第二届大学生综合素质大赛”一等奖,3名同学先后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杨震说,五年来,学校不断完善“三进一融”育人模式,大大加强了思政教育深度、拓展了课堂宽度、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效度。接下来,学校会进一步完善“三进一融”体制机制,让教师从不同角度发挥立德树人作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全方位培养,进一步夯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