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通过自己的故事,传递武汉人的抗疫精神
2020-12-07 13:49:52 来源:长江日报
1
听新闻

我叫大明,来自非洲贝宁,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一名在读博士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留在了武汉,与来自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13个国家的留学生成立了一支23人的志愿者服务队——“钢铁侠”。

那时,我们每天和学校老师一起为400多名在校留学生送饭、送菜、送物资,很累,但是我们不怕,因为我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回国还是留汉?我选择了后者

1月25日,武汉暂时关闭离汉通道的第三天,下午,妈妈哭着给我打电话,让我想办法回国。挂了妈妈的电话,我很矛盾,在回国和留汉间纠结。想回国,是因为我不想让家人牵挂我;想留汉,是因为我在武汉已经生活了6年,武汉就是我的家乡,如果我的家“生病”了,我一个人回去,心里又怎么能开心得起来?

不知到底该如何抉择,我决定到宿舍楼下走走。在那,我看见学院老师在宿舍楼来回穿梭,为我们安排生活物资、协调水电缴费各种琐事。

那个时候,我突然不再犹豫了。我想,老师们都不怕,我为什么要怕;老师们能抛下团圆的春节陪着我们留学生,我又有什么理由离开呢?所以我决定和老师们一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

我尝试联系了其他22名留学生,告诉他们我想组织一支志愿队,没想到大家都同意了,学院老师也很支持我这一想法,并给志愿队起名叫“钢铁侠”,意思是勇敢、不退缩的战士。

■“三声”的敲门约定

1月26日,是我们作为“钢铁侠”工作的第一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老师把募捐来的土豆、洋葱、西红柿和米面按照人数打包。

仔细分类装好,一个上午,我们打包了300多份。当天下午3点,我们一一敲门,每个宿舍敲门3声,同学们过20分钟后再开门取。至于为什么要敲3次门?因为我们为了避免直接接触,提前约定好这一送菜方式。

下午6点左右,分发完所有物资时,我和其他志愿者累得气喘吁吁,但我们觉得这一天过得特别有意义。

晚上,我还给妈妈打了电话,给她发了我们在学校的视频,告诉她不用担心,我在学校一切都好。

2月10日,留学生公寓实行封闭式管理。每天,学生们订的物资会被统一送到宿舍楼,再由我们“钢铁侠”志愿者做好消毒后分发到每个学生宿舍门口。那时,因为工作量的增加,我们每晚9点在微信群开会,总结当天工作,布置第二天的工作。我们还给自己取了口号“不抱怨不放弃”。

2月17日,我们收到了荆门谭店村捐赠的8000斤“爱心蔬菜”,搬运、打包、分发,我们23名志愿者和3位老师花了4个小时将这批爱心蔬菜送到学生们的手中。

3月,CGTN央视英语频道采访了我们志愿队,记者问我:“做志愿者时,最让你感动的事情是什么?”其实,对于我来说,没有“最感动的事”,因为我每天都很感动,无论是同学在微信群里的一句谢谢,或是路过老师对我们竖起的一个大拇指,这些让我觉得再怎么辛苦都值得。

■向世界传递“中国经验”

上网课、当志愿者……每天的我,一边忙碌着,一边期待武汉早日迎来春天。4月8日,我觉得我盼望好久的春天突然到了,一切变得可爱、美好起来。

我把我所有经历的事告诉了我的家人。4月底,我们国际教育学院近20位志愿者,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翻译了两本手册《方舱医院建设运营手册》《新冠应急医院建设运营手册》,将中国抗疫经验告诉全世界。

这些经历让我想到了在学习汉语中看过的一句话:“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以前我不大明白这句话,通过这次疫情,我懂得了这句话的意义。只要大家共同面对困难,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我去了古琴台、知音号,把充满活力的武汉拍下来,分享给远在贝宁的妈妈,告诉她:“我的身后就是长江,我在知音号上,这里美不美?”

看着武汉一天天越来越好,我们志愿者都很开心。我用才学会的书法,写了一个“福”,祝福中国,祝福武汉!

(文/中国地质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生大明)

记者手记>>>

“更加喜欢武汉”

“武汉就是我的家”是大明常说的话。

这位身高1.8米的小伙来武汉已经6年,他说,经过这场疫情,他更加喜欢武汉、喜欢中国。

“我们越来越放心,这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城市。”大明说,5月,学校给他们做了免费的核酸检测,他既感动又震撼,他不敢想象武汉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城市竟然能如此有序地完成巨大的检测任务,“中国政府真的在乎每个人的生命。”

“对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我真没有做什么,武汉还有许多‘钢铁侠’。”大明说,他也是想通过自己的故事,传递武汉人的抗疫精神。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