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地市教研协作体搭建的交流平台,促进教研机构智慧转型
2020-11-17 13:52:21 来源:中国网
1
听新闻

2020年11月14日—15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主办、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地市教研协作体首届年会在山东潍坊召开。来自全国各地18个地市的教研机构负责人、教研专家等70余人出席了会议。

为学习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凝聚各地教研力量,建立有效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协同研究,为各地教研机构创造一个交流信息、借鉴经验、学术研究、整合资源、共享共建的平台,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特发起成立了地市教研协作体。该组织将围绕地市教研机构的体制机制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定期交流经验,分享行动策略。

潍坊市教育局副局长刘海涛代表承办方作开场致辞,表达了对本次会议圆满召开的祝福,他希望通过地市教研协作体搭建的交流平台,各兄弟单位能够加强交流,拓宽视野,促进教研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智慧转型。

主办方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雷振海作年会致辞。他首先介绍了专委会的成立背景、发展目标以及主要工作任务,随后对创建地市教研协作体给予认可和鼓励。他认为,协作体的创建将构建起跨区域的教研联动机制,打破区域壁垒和组织壁垒,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协作体内各区域教育质量和内涵整体提升。同时,他还希望协作体内成员加强合作交流,开展合作研究,定期举办研讨活动,发挥好协作体的平台作用,共同助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开幕式上,与会嘉宾共同表决通过《地市教研协作体备忘录》以及首席顾问、常任成员、首任轮值主席名单。山东省潍坊市教科院院长李庆华担任协作体首任轮值主席。山东省潍坊市教科院、湖北省宜昌市教科院、北京华樾教育科技研究院等7家单位成为协作体常任成员单位。随后,协会首席顾问雷振海携7家常任成员代表,亲手为启动台倒上金沙,宣布地市教研协作体正式成立。

年会首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综合部主任王小平做专题报告,介绍了浙江省教研工作在机制转型和方式革新方面的经验,同时分析了教研工作的重要定位。他谈到,从浙江省的教研工作经验中可以得知,教研制度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机制性保障:从时间上看,凡是教研工作开展比较好、作用发挥比较大的时期,基础教育发展就比较快、教学质量就比较高;从地域上看,凡是教研组织健全、教研活动活跃的地区,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的速度就快、各项改革实验就容易实施推广;从趋势上看,教研工作在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

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庆华在报告中回答了教研转型“为何转?”“往哪转?”“如何转?”“转到哪?”的问题。他指出,目前,教研工作还面临着一系列自身发展的困境,面对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转型迫在眉睫。在提到改革中遇到的困难时,李庆华说:“阻碍我们发展的往往并不是我们不想改变,而是在不得不变的时候被迫做出改变;阻碍我们发展的往往并不是我们未知的东西,恰恰正是我们已知的东西。”他呼吁协作体的各兄弟单位要居安思危求变革,破除思维的条条,破除心中的框框,坚信改革的力量。

当天下午,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位于潍坊市高新区的潍坊东明学校,感受了学校勤奋负责、淳朴务实、实践创新的校园文化。潍坊市高新区教研室主任杨淑平以《“研训评”一体化区域教研,推进“教学评”一致性落地》为主题,介绍了潍坊市高新区教研工作的创新成果。随后,东明教育集团东华学校校长潘俊红向大家展示了学校在高新区“研训评””一体化的教研路径引领下,开展“学、研、教、评”一体化的校本教研,帮助学校教师提升专业素养、转变教学理念,引领教师从教研走向研教,实现教师队伍扎实成长的经验。

在会议的分享环节,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辽宁省沈阳市教育研究院、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淮北市教育科学研究室、江苏省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佳木斯市教育研究院、山东省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山东省日照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省邢台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等单位分别就各地教研工作的改革探索和行动策略进行了分享。

短短一天半的会议令参会者意犹未尽,大家对首届年会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会议内容实、有深度、接地气,对于各地推进教研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并积极为协作体工作机制与运行机制的建言献策。

年会闭幕式上,首任轮值主席李庆华院长作会议总结并发布《潍坊共识》。本届会议共达成七项共识:

第一,教研点亮教学,教研润泽课堂。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不教不研不是真教研。好的教学是一定得益于好的教研。可见的教学与看不见的幕后教研才可能编织出教育的华彩篇章。因此,如果说教学是花和果,那么教研则是叶和根。因此,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切教育高地通常都是教研高地。教研工作做得好才是真的好。

第二,地市级教研机构在我国建立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体系中处于“中间地带”,承担着对县区级教研机构的引领和指导工作,同时作为地方教育的“智库”,地市级教研机构还肩负着指导学校课程改革、引领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以及为教育决策提供支持等重要使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作用。

第三,新时代的教研必须像鹰一样瞭望,站在立德树人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高度,强化学科整体育人功能,深入开展内容、策略、方法、机制研究,指导学校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持续推进教育公平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真正的教研必须像蚂蚁一样深耕,必须回到粗糙的地面,必须重心下移,深入学校,走进课堂,与教师和学生“泡”在一起。只有站在教学田野,做精准教研和行动研究,才能形成教研新样态,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

第五,教研工作的深度转型要聚焦课程与教学,要转向细节研究和关键环节的研究,要以课程的视角看教学,强化国家课程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从学科本位的单向度教研走向全要素教研,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从重点研究教师的“教”转向重点研究学生的“学”,从注重对共性问题的研究转向关注对个性问题的研究,从封闭的教研体制转向构建协同多方主体的开放教研体系。

第六,创新教研工作方式是重要命题。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要借助新的理论和工具,以理论武装头脑,以工具改进教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

第七,高品质的教研不是一个人的独白,也不是学科本位的协同,它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区域壁垒,需要构建跨区域的教研联动机制。地市教研协作体要以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为指导,搭平台,聚资源,促进协作体内各区域在教育教学提升、课程和科研等方面多元互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赢,推动协作体内各区域教育质量和内涵的整体提升。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