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孩子从小就被父母、亲戚、邻居等冠上一个“乖小孩”的称号,他们懂事听话,能察觉到其他人细微的情绪波动,懂得换位思考,做事情也小心翼翼。但其实你知道吗,这样的孩子,可能并不是你所谓的“懂事”,而是我们所说的“讨好型人格”。
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的内心活动经常是以他人为中心,比如“妈妈生气了,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朋友不开心,是不是自己太自私没考虑他的感受?”、“老师不表扬,是不是自己没有其他小朋友优秀?”等等,长此以往下去,还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丧失主见。
一、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吃亏在哪里?
讨好型人格孩子最显著的特质就是敏感。他们熟知别人的情绪需要,并情不自禁地做出自我牺牲。对于他人的爱和关注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并怀有这样的心理暗示:“我必须做得很好,别人才会对我好”。所以这些孩子往往会表现出这些性格特点:敏感、胆小、不自信、过分乖巧;善于观察他人的脸色,被他人的情绪所控制;缺乏主见,做事只为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赏识。
心理学家Harriet Braiker写过一本书,叫《讨好是一种病》(The Disease to Please),她在书中提到:“关于讨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地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其实,孩子之所以认为这种讨好行为是合理的,并将“讨好”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与他们小时候的经历和成长环境脱不开关系。那么,有哪些因素最易导致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呢?
①严厉压抑的成长环境
父母对孩子要求严厉,让孩子从小处于高压状态,如:孩子被周围人表扬——父母笑脸相迎;孩子好好练琴、好好看书——父母温柔以待;孩子调皮捣蛋犯了错——父母各种责备劈头盖脸地袭来……这样的成长环境就会促使孩子不自觉地形成讨好型人格。
②从小缺失父母的陪伴
儿童心理学认为,3岁以前是人安全感的生成时期,如果这段时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成年后安全感普遍会缺失。而6岁以前是人性格和世界观的生成时期,如果父母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与正确的引导,那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内向、自卑、悲观。
③原生家庭不和谐
如果父母常常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冷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那么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的几率就会很高。
因为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缺少安全感,在ta的认知范围内可能会认为是自己“不听话”或者“不懂事”,才让爸爸妈妈生气的。所以他们会强化自己察言观色的能力,同时对于自己的行为控制也会变得更加小心翼翼。
④否定式的家庭教育
“别老上人家家里玩,净给人添麻烦”、“别那么不懂事,让叔叔阿姨看笑话”、“写的字真丑,你看人家琪琪写的字才好看呢”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长时间在否定式的教育下,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进而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得到父母的肯定。表面上看起来,孩子变得听话、懂事,但实际上,孩子是胆怯懦弱,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想法。
二、如何避免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
①给孩子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成长无法重来,但父母的陪伴可以从现在开始。毫无疑问,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性格会更开朗,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发展得会更好。所以再忙,也别忘了预留时间给孩子,并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安慰或疏导,帮助孩子做回自己。
②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安全感
我们想要孩子做自己,那就需要给孩子一个充满安全感的成长环境。不要让孩子觉得,当ta和父母意见不一致时,就会失去爱。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勇于表达自己,并对孩子的意愿和选择给予充分的尊重。
③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很多家长心气比较高,希望自家孩子是“完美”的:要长得漂亮、要才能超凡、要性格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为了满足自己的想象与希望,家长们对孩子采取“完美教育”方法,让孩子成为自己希望的那个样子。但总是过于追求完美可能让孩子与家长陷入到迷茫之中,形成“讨好型人格”。
但其实,只有学会接纳不完美,敢于正视它,才能收获改变。家长要了解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真的难过,可以哭出来;真的想拒绝别人的请求,可以大方拒绝。
④对孩子进行纵向比较
家长要避免说出与其他孩子比较的话,例如“你看××多聪明,已经学会英文歌了”,“你要像××那么能干就好了”等等。这样的话语会导致孩子产生消极情绪,以致自我评价过低,丧失自信。正确的做法是把孩子的现在与过去相比,鼓励孩子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绩。
⑤引导孩子把聚焦点放在自身
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把聚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让ta明白:做好自己,才能被别人吸引。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讨所有人的喜欢。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在人际关系上,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只要用最真实的自己,去吸引真正欣赏你的人,就能赢得别人的目光。要相信,花开蝴蝶自然来。
⑥恰当的鼓励和欣赏
鼓励和欣赏能成就孩子的自信。正面的语言可以激发孩子的无限潜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而否定和打压的成长环境,换来的就会是孩子不健全的心理,胆小自卑、懦弱的“讨好型人格”。
童年应该是快乐、纯粹的,高兴就笑、难过就哭、喜欢就要、不想就拒绝……这才是情绪最正确的表达方式。老一辈在教育孩子时总是说“我就是这么长大的,怎么就养不好孩子了”。但其实成长与成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随着我们科技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应该去学习更正向,更客观的教育方式。悦宝园希望每位家长都能给孩子一个更轻松的成长环境,给他面对自己内心的勇气,让孩子主宰自己的人生,别让“避风港”承受太多风浪。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