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智能体”:通向千行百业,点亮全场景智慧未来
2020-09-27 15:02:00 来源:壹点网
1
听新闻

原创→壹观察

作 者 丨宿艺

编 辑丨子淇

9月23日-26日,华为全联接2020在上海举行。

华为全联接一直都是华为对外展示“技术肌肉”与“生态沃土”的重要舞台,而今年业界却发现了另外一个关键词“行业”。

牛津经济研究院的报告显示,数字经济早已成为驱动增长的主引擎,不仅是数字产业本身的增长,更多的是数字技术带来的行业数字化增长。数据显示,1块钱的数字技术投入,可以带来3块钱的行业数字化增长。以中国为例,去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约三分之一,但是对增长的贡献达到三分之二。

无论是对宏观经济体还是各个行业来说,数字化需求都非常急迫。但与标准的通信协议不同,行业数字化并没有标准的“蓝本”。各行各业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过程中,普遍遇到了终端种类繁多、联接需求多样、IT新旧应用并存与数据孤岛、AI行业应用人才缺乏等诸多挑战。

▲华为云与计算BG总裁侯金龙

华为云与计算BG总裁侯金龙在24日的峰会上进行了“打造行业智能体,共建全场景智慧”的主题演讲。

“全场景智慧”由华为首先提出,被业界认为是一种“产业大智慧”,其目标是聚合现阶段产业智能化的最大需求,打造一种宽应用、可拓展、能进化的技术解决方案,从而满足千行百业的智能化升级需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安晖认为,全场景智慧是一种非常负责任的提法,它希望让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智能化发展、智慧化发展里享受红利。

华为认为,全场景智慧是指面向城市、企业和行业等场景,通过5G、云、AI、计算等多种技术与行业知识深度融合创新产生的裂变效应,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让居民的幸福感更强、企业生产效率更高、行业创造力更强。

在这个宏大的愿景与理想中,不可能由全球任何一家企业来独自完成。华为需要聚合所有的技术与资源,打造一个关键支点,可以撬动千行百业的数字化创新,并且便于合作伙伴与行业客户自由选择,以匹配数字化过程中不同行业、不同阶段、不同人才搭配,以及千差万别的具体需求。

这个关键支点,就是本届华为全联接2020的另一个关键词:“智能体”。

侯金龙对此表示:“产业界正处于从政企上云向政企智能升级、从单场景AI创新向全场景智慧的转变过程。智能体深度融合‘5机’,是云网边端协同的一体化智能系统,能感知、会思考、可执行、能进化。我们将携手广大伙伴通过智能体加速政企智能升级,做大蛋糕,一起发展软件和服务产业,开拓边缘计算产业新蓝海。”

01

如何定义“智能体”?

华为提出:“智能体”是以AI为核心,以云为基础,构建一个开放、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确判断和持续进化的智能系统。

这是业界首次针对政企智能升级提出的系统化参考架构。

具体来看,“智能体”包含了四层架构: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中枢、智慧应用。

智能交互

这相当于智能体的“五官”,让智能体可感知,能执行。对于数字化的智能系统而言,支撑其交互的核心技术来自边云协同操作系统IEF。

IEF可内置于各种合作伙伴的设备,让设备成为华为云的智能边缘,实现智能按需部署。IEF可以对接各种操作系统,例如鸿蒙,让鸿蒙生态也可以方便的接入华为云。在云端,软件、数据和AI算法可以在云边端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云边端的高效协同与敏捷感知。

这实际上解决了传统行业客户数字化转型的两大难题:边端侧的种类繁多、环境千差万别,数据与软件低效协同甚至是无法流动,智能交互只能处于“纸上谈兵”。

智能联接

4G时代为何不能满足千行百业的智能化需求?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4G网络的特点,无法满足高速率、低时延、大联接等基础要求;二是缺乏统一的行业连接联接标准,“数据孤岛”现象比比皆是:行业内部数据孤立,企业部门之间数据无法打通,新老应用之间无法互通。

智能联接相当于“智能体”的“躯干”,用于联接智能中枢和智能交互。依托华为全球领先的联接优势,5G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基础设施”,通过华为云ROMA实现应用和数据协同,盘活历史应用和数据资产,实现了数据资产在新老应用之间的流动和共享,打造应用一张网,数据一盘棋。基于WeLink,可以帮助行业客户实现了人-组织-客户之间的高效协同,直接跨入数字化时代的办公与商业体验。

智能中枢

相当于智能体“大脑”,也是业界对华为智能体最关注的焦点之一,其核心是华为的“混合云底座”。

在完成智能联接之后,云成为释放算力的最佳平台,华为将其作用视为智能世界的数字底座。而面向来自千行百业的客户复杂需求,最好的选择就是混合云解决方案。

华为混合云方案实现了“用户视角一朵云”,具备三大特点:1)即同步公有云能力,又可本地化部署,实现,数据留在本地;2)匹配政企客户的组织架构和完整业务流程,有助于让企业IT员工从二线运维人员变为一线生产人员;3)让政企行业客户同步公有云最新高阶服务,与世界最新技术同步。

基于强大地“混合云底座”,华为面向行业客户提供了三个使能平台:应用使能、数据使能和AI使能。

华为云ROMA提供低代码、零代码开发能力,支持全云化在线开发,云上云下一键部署,可大幅提升应用开发的效率,同时降低开发门槛,实现企业应用与技术架构的平滑演进。以华为自身为例,有了ROMA之后,应用开发时间从10个月缩短到1周。

华为云DAYU提供独创的逻辑数据湖方案,可以让原来发布在不同部门的数据,逻辑上可集中管理和分析,实现数据全域共享。

AI使能被视为智能体的“核心”,ModelArts可以实现AI全生命周期的开发管理简单和自动化,简单来说就是小白也能够开发AI应用、专家可以更加聚焦算法和模型的研究,进而实现沉淀行业知识,加速主业务流程创新。

以中国石油为例,沉淀行业能力后,借助华为云知识图谱套件,快速构建石油测井领域的专业化模型,实现了油气水层的智能识别,评价时间缩短70%以上,准确率达到了专家水平。

智慧应用

所有的技术与创新都为了创造价值,智慧应用就是智能体的价值呈现。

各行各业在智能升级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尴尬就是“懂AI的不懂行业,懂行业的不懂AI”,是典型的从技术创新到行业转化难题。智能体的价值,在于可以通过与行业客户、伙伴协同的多方联合创新,走入并深耕到行业之中去,聚焦业务部门关心的痛点问题与使用场景,才能真正打造出被客户认可的高价值智慧应用。

由此来看,华为“智能体”可以说是在充分融合“5机协同”技术基础上,通过四层架构,实现了能感知、会思考、可执行、能进化的四大“智能化特征”,其基于“云网边端”的高效协同,是业界目前具备高成熟度的“一体化智能系统”。

02

全场景智慧:照亮行业未来

4G改变用户生活,5G变革深入千行百业。

无论是基于长期的技术积累,还是一贯敏锐的产业洞察,华为都相信行业的智能升级已经成为必然。

“智能体”的推出,对于华为来说,甚至可以说是必然要推动的结果。

“全场景智慧”一方面承载了华为“5机”技术的融合创新,需要一个聚合体;另一方面,“全场景智慧”也将覆盖到各个行业、企业、用户,惠及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更好地“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但在行业与产业的大变革过程中,智能化之路注定是一场长久战与攻坚战,甚至可以说是人类科技上迄今为止最绚丽壮阔的科技长征。

华为对“智能体”的高度期望,背后同样还有三大支点:

第一,经过行业充分验证,也就是“高成熟度”。

华为公司本身就是智能化升级的一个优秀案例。“自己生产的降落伞自己先跳”也是华为的一贯传统,“唯有自己充分验证,才能保证客户满意”。

据了解,华为自身的智能化升级,就采用了“智能体”的架构。在智能交互方面,通过IEF,把摄像机、智慧屏、传感器等600多万交互设备连接起来,实现边缘智能化;在智能联接方面,引入WiFi 6和5G,覆盖了所有园区。通过WeLink联接近20万员工,超百万的合作伙伴和客户;智能中枢方面,华为所有的资源和数据在华为云上汇聚,同时将AI引入华为的所有主业务流程。目前已经在200个场景应用,如销售、研发、制造、供应等,并创造了超过8000名数字员工。

除了华为自身实践外,智能体也在600个项目里进行探索和实践。以高速自由流为例,全国改造了9400多个收费站和8万车道,实现了全国高速公路一张网,开创了收费站“无感知”通行时代。在永锋钢铁,通过AI与工业机理融合,钢材智能评级结果准确率达到95%以上,评级效率是人工的数百倍。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对华为“智能体”的最好检验。而深圳市与华为发布共建的“鹏城智能体”,创建了数字中国城市典范。

如今在深圳,98%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了网上办理,约95%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了“零跑动”;通过建设全市AI 智能信号灯控“一张网”等智慧交通服务,城市高峰期机动车通行速度提升10%;智慧机场建设全面实现了刷脸登机和机位智能分配,机场出港航班准点率达90%,位居全球大型机场前列,旅客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近40%;深圳已经实现了所有医院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在智慧医疗的服务支撑下,让患者平均节省40 分钟左右的排队时间,每年降低患者就医费用4000多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疫情冲击与防控工作中,“鹏城智能体”通过科技抗疫、智慧防控,广泛应用5G远程医疗等新技术、新手段,有力提升了深圳这座城市的疫情防控效能。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出席了本届全联接大会,并在发言中表示:深圳正在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重大机遇,努力打造全球标杆城市,特别是将依托华为等科技企业的先进技术,建设鹏城智能体,全力创建全国数字经济样板城市。

第二,开放的生态系统。

千行百业的数字化变革,意味着这是一个远比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大的多的市场空间,“开放”与“生态”将成为产业主旋律。

华为“智能体”从起步之初,就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在政企行业客户的智能升级过程中,繁荣的软件与服务生态,以及边缘计算生态,是“智能体”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正在催生两大产业机会。

华为预测,未来五年软件与服务全球空间会高达1万亿美金,软件产业云化、SaaS化正在全面加速。华为云定位为中立云服务提供商,应用软件与服务生态完全开放。通过平台化、生态化的应用使能、AI使能、数据使能,助力软件SaaS化和智能升级,助力合作伙伴商业成功,重塑健康的软件与服务产业。

而在边缘计算产业,未来5年全球空间高达5000亿美金,华为云的边缘计算产业生态同样开放。合作伙伴设备可借助IEF接入智能体,基于鸿蒙的终端生态实现互联互通。

华为“智能体”对于许多行业合作伙伴来说,不仅仅是进入千行百业数字化变革大潮的重要机会,更重要的是可以享受主要技术与市场变革带来的“数字红利”。

第三,可进化。

侯金龙在对“智能体”的描述与定义中,多次强调了“可进化”一词。

一方面,华为5G、计算、云、AI、应用等“5机”技术本身都是长期演进的技术,这是“智能体”不断进化的基础;另一方面,覆盖了各个行业、企业、用户的“全场景智慧”,其中每一个组成生态组成体也都在不断完成进化与成长,并且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协同创新效应。

也就是说,智能化才“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智能体”刚刚诞生,其产生的深度融合与行业创新裂变效应,要在未来五年甚至十年才能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就如我们站在2000年的中国互联网初期,眺望如今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变革一样,眼中充满了惊奇和璀璨。

《壹观察》认为,“智能体”是通向全场景智慧的“快车道”,当智能流入了每一个场景,当“智能体”点亮了每一个行业与企业,才能涓滴成海、星火燎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