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平:提升未成年网民素养需三方协同
2020-05-15 15:42:18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1
听新闻

日前,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互联网对于未成年人的渗透范围进一步扩大、渗透能力持续增强。这一趋势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出更高要求。

网络在现在和未来都将是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脑、电脑并用的双脑时代已经来临,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生活方式和科学研究方式都已发生很大变化。报告显示,农村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0.3%,留守和流动儿童分别为77.7%和83.6%。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网络对农村和处境不利学生的影响已经跨过区域、户籍和社会经济地位的结构性壁垒,引导、利用得当,是可以做到利大于弊的,尤其是在互联网终端几乎全覆盖,触网的起始年龄不断提前、网络使用时间不断增长的“现实”下,无论对于家长还是学校,一味地“堵”莫若“疏”,在接受现实、转变观念的同时,抓住未成年人的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期,培养良好的网络态度、使用方式和使用习惯,发挥好人脑和机器的混合式智能,提升学习和生活的智能化水平。

家长的作用重在言传身教,帮助孩子养成科学、自律的网络使用习惯。家长自己首先要不做“低头族”,营造健康的网络使用环境。一方面,尽量缩短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时长,特别是学前、小学阶段的儿童,可以更多增加户外活动、阅读、家庭闲聊和社会交往时间,改善和促进亲子关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小学生需要使用手机终端作为居家学习载体,部分学生在复学后不愿把手机交给父母,而在亲子关系较为亲密的家庭,这种情况就较少出现、且更容易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提供给孩子的网络终端的界面、外部光照、视距的长度等都需要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健康需求。再者,事先与孩子沟通好网络使用的具体时间段、上网时长,以及内容选择。控制网络游戏时长,尽量用面对面交往替代网络聊天。抓住初中关键时期,督促孩子掌握网络防沉迷知识等都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学校的作用重在培养未成年人的网络内容识别能力,增强上网技能。调查显示,未成年网民主要通过“自己摸索”来学习上网技能,占比65.6%;而通过学校学习比例仅为25.7%,比前者低了近40个百分点。而同时,以“学习”为上网活动内容的比例达到了89.6%,位居未成年人上网活动的第一位,具体包括做作业、复习学过的知识、在线答疑等,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这说明学校的网络教育空间还很大。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强优质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的遴选,也需要精心设计线上线下相结合,特别是以线上为主要方式的教学过程。不同学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别大,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大大减弱了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约束力,需要更加详细地设计学习模块、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同时,也要控制直播课的时长,减少录播,在非应急情况下多运用线下的教学互动,尽量避免学生因应对“课程学习”而直视屏幕的时间过长等。

社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网络内容提供商则需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感,丰富和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使用保护手段、机制。除了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置青少年模式外,更需要在内容控制上加强对未成年人的识别与保护,强化对色情、暴力以及背离社会伦理和社会规范的内容的筛选力度。整体上,还需要新闻媒体、影视等行业,以正面引导、积极宣传为主调,营造更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