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文科博士生评价“CSSCI”至上 重视博士生培养过程性评价
2020-05-11 15:09:40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1
听新闻

前段时间,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力图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论文“SCI至上”的不良导向。

事实上,不仅在科技评价内部,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中,“唯论文”、论文“SSCI”和“CSSCI”至上的导向也亟须破除,这种单一化的评价导向无孔不入,渗透至博士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2020年,博士招生总规模将达到10万人,博士生扩招不仅仅带来显性层面上规模和人数的持续扩张,更会在培养质量、教育和学术生态等一系列隐性层面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学术评价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的重要指挥棒,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预警器。对文科博士生的学术评价进行改革和完善,也是破除学术评价单一化较为实际的一个突破口。

唯“CSSCI”异化学习秩序

当前,多数高校都要求文科博士生在C刊上至少发表两篇文章,方可毕业。不可否认,C刊是当前高校学术质量和学术产出力的重要观察指标,C刊发文数量直接体现了高校的科研竞争力。然而,对博士生的学术评价直接套用C刊评价体系,值得商榷,一定程度违背了学术逻辑和人才培养规律,或许体现的是学术管理者在制度设计上的一种“懒政”,也不排除有学校将C刊论文GDP指标排名的“魔咒”转嫁给博士生的可能。

能够入选CSSCI评价体系的期刊数量本就稀少,在期刊竞争总体越来越“白热化”的语境下,一些期刊为了提高引用率和用稿效率,不仅在减少用稿、发稿的数量,在选稿上也偏好学者的知名度和职称等考虑。博士生只是刚刚走进学术殿堂的初级修炼者,于这个群体而言,其总体学术论文质量还无法与成熟的学者相抗衡,他们在学术规范、学术质量、学术方法等方面,都还有待于在三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内,进行综合训练和系统打磨。

当下,在以CSSCI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博士生人才培养的秩序和目标难免发生了实质性偏移,由于C刊资源的稀缺性,供求关系出现了严重不平衡,不少学生不能在C刊上发表文章,就没有办法毕业,这导致学生读博的直接动机和主要精力都花在了C刊资源的争夺战中。毋庸置疑,博士生扩招会再次加剧这种资源竞争,相当一部分导师也被裹挟其中,不得不绞尽脑汁,甚至动用各种关系和力量,只为学生能够早些、顺利毕业。

改变唯C刊导向评价方式

唯C刊论文的导向,实质上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博士生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评价,只看重论文发表最终结果,只要学生将文章发出,就等于获得了学位论文答辩的“入场券”,而学位论文答辩又多是流于形式化、走过场。对博士生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评价,不应该神话CSSCI评价的地位和作用,这并不是对CSSCI价值的否定,也不意味着完全不看CSSCI指标,但是,其重要性并不代表应该合理与合法化为“唯一目标”,而是应该以多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来完善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监督和保障。

当前,唯C刊导向的单一化评价方式,也是造成博士生延期毕业率较高的影响因素。如何在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学业优秀的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年限,这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弱化C刊的评价导向,也是提高博士生毕业率、保障博士生在正常学制内毕业的重要举措。

采取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并不必然意味着评价标准的降低,相反,在尊重学术逻辑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更有可能是在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针对博士生的学术评价,事关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实际上指涉的是人才培养的大系统和全过程,这就需要高校给予各学科、各专业一定的培养自主权,既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也要借鉴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经验,以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视角,对现有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人才培养过程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审视和探索,从而对诸多环节进行合理化调整和优化。

重视博士生培养过程性评价

首先,改革单一化评价方式,朝着多元化评价引导。博士生扩招,必然会引发新一轮的C刊资源“通道堵塞”,学术成果的评价更应该转向多元化,以缓解这种资源紧张的形势和发表压力。除却C刊论文,在权威报纸、重要媒体等发表思想、理论文章,以及智库文章、调查报告、政府决策报告等,已成为不少高校学术评价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此外,随着互联网的纵深发展,一些高校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也投向网络,人文社科的学者通过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渠道向社会发声,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也可以认作是学术产出的成果。如此背景之下,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学术成果,应该上升为一种趋势,这就要求确立多样化成果的认定标准、严格专家评审等一系列程序和制度上的探索、创新和规范化。

其次,尊重学术逻辑,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评价。总体而言,我国博士生培养的过程考核偏弱,甚至形同虚设,博士生评价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工具性导向色彩浓厚。从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培养的经验来看,更注重的是基于一套完整、严谨的学术逻辑和链条,采取过程性考核与评价,强化淘汰机制,强调学位论文的高质量,而非仅仅看重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具体而言,严格的过程考核实质上涵盖了导师遴选、课程学习、指导方法、学术训练、资格考核、分流淘汰,以及论文选题、设计、撰写、评阅与答辩、学位论文评审等系统性环节,每一环节都应该设定严格标准和规范程序。

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国内不少高校文科的课程系统设置单一,只局限于本专业内部研究方向的狭窄领域,跨学科性并不强,缺乏合理的专业化引导,而课程考核相对轻松,只需要上交一篇简单的课程论文即可。与之相应的结果是,学生的学术训练不足,博士生培养的淘汰机制不严格,淘汰率偏低,究竟该如何淘汰,就需要完善相应的标准、流程和机制。再如,博士生培养更应该注重学位论文的质量,通过弱化C刊论文的发表,并辅之以配套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位论文的撰写,专注于高水平、创新性的学术研究。

(胡波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董晓波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